作者:小倩

看到這篇文章,剛巧家中有親戚要移民到英國。姨丈是專業人士,可以一到埗就找到工作。怎料「報到」不久,全家就染上COVID-19,只能「閉關」一星期等待康復。

表弟妹看來不受英國的國情影響,照樣跟學校一樣放四日假,大搞活動祝賀女王登基,全校一片喜樂。但我的姨姨並不是這樣看,認為「事頭婆」登基與她無關,因為她覺得照顧孩子遠比慶祝更要緊。

作為一個八十年代初出生的我,經歷過香港最繁榮尾巴的日子:真正的「馬照跑、舞照跳」,郵票是英女王的側面,電影裡的警局掛著女王照片,自己愛叫女王做「事頭婆」,直到如今。

在高小時,快要面對回歸,學校頂多要教學生唱中國國歌、學普通話。當然靈魂屬於英國殖民地的我,總愛唱《天佑女王》;覺得自己是接受英國的教育長大,無疑對「中國國情」沒有興趣。

兩年多後的7月1日,天下著暴雨,透過電視屏幕見證著主權回歸,心中依依不捨,想著香港最美好的日子可能快將成為過去。結果回歸至今二十五年,民怨一再攀升,心中對家國的感覺也隨著時間磨滅。

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也是英女王登基的白金禧年,但大家如今被迫過著在盛暑35度高溫下戴口罩、每天都要做檢測的日子,也慢慢忘記了「事頭婆」曾經帶給香港人有一段平安的日子,有好些衞道之士只抱怨特首「一代不如一代,很想重歸英國的懷抱」。

「英國社會一直都有股懷舊氛圍,人們喜歡緬懷過去的豐華⋯⋯英女王除了讓人民在精神上表達對王室的支持外,也提供了一條顯彰民族優越性的繩索,可以抓住光輝燦爛的歷史末端,感染些許自豪。」

但對我而言,香港還有多少人會懷緬曾經的老日子?天星碼頭被拆,重建無期,分域碼頭見證著和平盛世的興衰,有多少水兵上岸補給、造洋服、回味家鄉菜,最終還是逃不了關門結束的命運。

「大不列顛帝國經已逝而不返,民族優越的繩索何時斷裂?信仰基督的國民自恃驕傲抓住今生的指望,是多麼可憐呀⋯⋯脫歐後的英國回不去從前,昔日殖民地香港也一去不復返,回顧過去的輝煌只徒增『人去樓空』之歎!」這是真實的,傳道書寫道: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一2-4)

即使香港預言「五十年不變」,但這預言由高小看到現在已經回歸二十五年,這一半的日子教我思想:傳道者所說的是多麼真實啊!——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就像瘟疫,或是打仗併吞他人的國土,民不聊生,總是不斷發生。

我在想,作為一個信了主四分之一世紀的基督徒,貫徹酷愛舊約的自己,再繼續看傳道者的話:

「我將這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就知道義人和智慧人,並他們的作為都在神手中;或是愛,或是恨,都在他們的前面,人不能知道。」(傳九1)

「寧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不聽掌管愚昧人的喊聲。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但一個罪人能敗壞許多善事。」(九17-18)

或許有更多人因為這個小城的不安而移民他方,但不變的是,即使是智慧人,抑或是愚昧人執掌,在背後掌管的不是領袖,而是神的決定。

此刻我可以懷緬過去的日子有多好,但都已經成為過去,對於移民他方的表弟妹,他們永不可知香港曾經歷過繁榮的日子,作為在繁華盛世中成長,看著「珍寶海鮮舫」的開設與沉沒,就只能餘下一聲歎息。

章題圖片來源


小倩
80後,出身自靈恩派,成長於信義宗,現於一所五旬宗教會探索信仰,經常在教會聚會失蹤。愛讀舊約、愛守安息日,同時認為宗教的虔誠不在於表面行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