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近年來,一個不太受到注意的不幸現象接連發生,就是好幾位教會文字出版界負責人先後在任內逝世,計香港有余也魯教授、蔡桂球社長、郭罕利博士,台灣有丁遠屏社長和李正一社長。雖然說生老病死屬人之常情,不過不足十年多位出版界重磅級人物去世,實在罕見。這不僅是業內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更深層來說是否意味著華人教會文字工作已敲響了「喪鐘」,急需大家一起來關注、正視!

單從每年夏天舉行的香港書展「基督教坊」看,展攤從早年在會展一館被遷至三館,面積更是連年減縮,足證經營不易。事實上,香港回歸以來,好些具規模的老牌出版社經已養不起編輯團隊,編輯工作改為「外包」,新書出版數目亦逐年遞減,好些更早已歸零。教會書室大批結業,情況叫人沉憂!負責人雖又勞心、又勞力,還不一定能獲得理想回報!

華人教會出版社主要可概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有公會或宗派教會背景,多由西國宣教士創立,後交華人接棒出掌;有自置物業,主要供應本宗聖詩、教本、教材,規模大者更以供應聖經作主要業務。第二類是由個人或福音機構創辦,以別樹一幟的異象拓展新局面,靈活多元,敢於嚐鮮。在倉存積壓和長期虧損下,前者備受由教會和社會精英賢達組成的董事會施壓,自負盈虧是鐵律,文字異象難被見容,裁減出版經費和人手成為手段,最終變回只是「宗派的」出版社。後者於始創黃金十年或廿載後,才恍然發現發展規模有限,後繼無人,傳承不易!

除了面對社會政治急劇變化,移民潮帶來人才外流、讀者人口減少,加上這兩、三年疫情阻困的大局,還要迎接網路閱讀和電子出版無止境的競爭和挑戰,教會文字事工前路如何?誰來關心?誰來支援?為誰出版?誰來閱讀?誰來作閱讀教育?新銳出版人在哪裡?這都是教會和文字出版界要來回答的問題。

文字向來傳遞信息,具備傳福音、培育生命和牧養心靈的功能,不可能被取代!筆者呼籲堂會摒除視文字工作為營商的看法,多邀請出版社分享異象。堂內小組多加入閱讀元素,甚或成立讀書小組,培養信徒閱讀屬靈書籍的胃口。宣教事工部應考慮有計劃地認養文字事工單位,支援其員工薪津,支持有意義的出版計劃。宗派教會也該責無旁貸地支持本宗出版事工,齊來認定文字是福音宣教不能缺席的戰線。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3015期 / 2022年6月5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