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早於1966年,「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IBBY),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兒童圖書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Book Day),目的是要獎勵兒童文學寫作、鼓勵圖書出版,以及推動兒童閱讀。為了容易記得,該會選定了每年4月2日繼續舉行,以紀念知名丹麥兒童文學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的誕辰。此後,每年由一個國家的「國際少年兒童讀物聯盟」分會主辦國際兒童圖書日,確定一個主題,並邀請主辦國的作家和插圖畫家為全世界兒童寫短文、設計海報,用以宣傳。2021年的主辦國是美國,2022年由拉脫維亞輪辦,至今已滿五十六個年頭。
兒童經由閱讀接觸到很多知識,有助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並可以透過發展出對世界更寬闊的理解。但閱讀並不是一件自然而然就可以學會的事,更不是隨著年齡增長或只要有上學,就理所當然地發展出來的能力。從教育理論來說,兒童閱讀可分成「學習如何閱讀」,以及「透過閱讀來學習」兩個階段,充分掌握基本閱讀技巧,才能達到「閱讀是通往世界的道路」的理想。
當兒童還是小寶寶時,父母可開始和孩子進行親子共讀,這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啟蒙,多數有識的父母都不會錯失。追蹤研究發現,嬰兒時期有共讀經驗的寶寶會較早發展出對書本和文字的概念,有較強的閱讀動機,甚至親子關係也較好。合理期待,經過長達六、七年的適當陪伴和教導,兒童到了小三是閱讀能力的關鍵分野年齡,在具備文字識讀、閱讀理解和良好閱讀動機後,可以通過大量閱讀,累積更多背景知識,發展出有效的閱讀策略,逐步達成精熟閱讀和深層閱讀理解。
教會雖說是個讀經、禱告的群體,但幫助信徒和他們的下一代面對活在世上的困難和挑戰,閱讀絕對是不可或缺之途。然而,過去大半世紀以來,人類科技發展神速,並已進入所謂「元宇宙」年代,閱讀習慣早已大不相同。要讓兒童愛上閱讀,如今確實是極大挑戰!際此國際兒童圖書日時節,筆者呼籲教會想方設法,推動信徒喜愛閱讀,並先從讓他們的下一代愛上閱讀開始,挑起閱讀動機和樂趣是成敗的主要關鍵。當孩子還是小寶寶時,讓他們翻翻書、摸摸書、洗澡遊戲書都是好選擇;當孩子稍大,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命名書和簡單的生活小故事最能引發孩童興趣;等到孩子更能投入書本的世界,就可以讀各種有趣的繪本故事,從起先孩子看圖、父母說故事,慢慢練習自己看字讀故事,漸次進深。深盼有一天能看見閱讀成為信徒和他們兒女的生活和記憶之重要部分。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3005期 / 2022年3月27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