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筆者最近讀了一本很富啟發性的翻譯好書——《機智的好撒瑪利亞人:21世紀基督徒助人前要知道的11件事》(When Helping Hurts: how to alleviate poverty without hurting the poor…and yourself),值得細讀。這書揭露許多教會透過短宣在海內外進行的扶貧事工,但不符合聖經原則的現象。全書從談耶穌的榜樣開始,進而認識貧窮和關係破壞的因由,從而掌握助人的正確目標,讓助人者學習分辨、知所修補或發展、評估需求、決定方法,最終期盼能改變人,讓受助者參與和發聲。書中也引領讀者思考短宣角色、規劃策略、尋求伙伴,減少長短期傷害,面對制度內和人性罪惡的影響,評估恩賜和探索發展。

作為教牧或是長執,或是堂會裡參與事奉的人,我們最大的試探是常在「做事」,卻不懂得去「做人」和去「做就人」!家庭探訪是教牧和信眾領袖熟悉會眾的絕佳機會,因為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等待著有人來聆聽!

最近逝世的全球最大堂會創辦人趙鏞基牧師是個頗富爭議性的人物,數十年來他的堂會是許多堂會領袖爭相朝聖和學效的標地。他的堂會在七十年代迅速發展膨脹的主因,不少人都誤以為是源於靈恩禱告和醫治權能。一九七八年出版中譯本的《愛網重重:韓國漢城中央純福音教會家庭小組體系》一書,由研究教會增長的何約翰(J.W. Hurston)和何克倫(Karen L. Hurston)夫婦二人寫成,揭開了韓國中央純福音教會在二十年間,由三百人增至二十萬人奇跡的秘密,是由環環緊扣的社區見證、系統查經、家庭小組、具體代禱、恩賜運用等愛網所織造出來的。

華人教會不缺會做事的教會,卻極缺乏會親近人、建立人的教會。基督徒既活在當下,就要明白存活原來比死去更需要勇氣!透過親密關顧,讓信徒即或生活困頓,仍能人人有故事,「生有勇氣,死有尊嚴」,這才是教會當下的急務!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2988期 / 2021年11月28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