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三年前去世的畢德生牧師(Eugene H. Peterson, 1932-2018)確信:「牧養的本質就是留意且投入會友每一天的生活之中──買菜和推銷、拜訪和開會、送往和迎來。」(註1)經長年仔細觀察和思考耶穌的榜樣,他發現:「主正試著要讓恩典的綠草,在這些會眾生活的後院裡生長,偏偏你我﹝指牧者﹞竟視而不見。放棄了閒話家常,也就等於放棄了絕大多數我們蒙召要去工作的領域。生命並非由危機所組成,你我也非天天活在險境中;大部分的會眾,生命中大多數的時間,是置身在簡單例行事務當中,閒話家常是他們自然而然使用的語言。如果牧師小看了這樣的語言,我們其實就是輕忽了大部分的人大多數時候在做的事情,福音也就跟著被誤解。」(註2)

在上周刊登的文章〈探望有時,請安有候〉中,筆者提及牧者在恆常家庭探訪時,除了能增強對信眾信任和熟悉,間中也會遇上一些危機或風波要處理。不過,更多時候透過閒話家常,許多放在心底的說話和難處會傾倒出來,這些屬於會友的生命故事,正等待著有人來聆聽!

或問生命故事是甚麼?生命故事就是將我們的人生經歷、事件、當中的感受和想法、信念等,經過整理後記錄下來(或不作記錄)。並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晚近心理學者主張懷緬具生命整合和治療功能。信眾各有自己的生命經歷,平日不常有機會被聽得見。透過關顧和相交,藉家庭探訪、小組,以及傳統的見證分享聚會,信眾的生活經歷才會有機會作進深整理、思考和講述分享。

畢德生說得好:「我們作牧師的,每個禮拜站上如西奈山的講台,多少都會期待,自己可以帶著足夠的權威,用『有如藝術般的雷聲』(語出愛默生)來宣揚福音。然而,當我們走下講台,回到會友中身處的平原,需要的卻是另外一門藝術──閒話家常的藝術。」(註3)此時此刻,關顧更勝教化!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2986期 / 2021年11月14日)

註1: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靈魂的牧者:在紛亂的世代中,重新找回牧養的使命與呼召》,汪瑩瑩、應仁祥譯(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2021),頁146。

註2:畢德生:《靈魂的牧者》,頁149-150。
註3:畢德生:《靈魂的牧者》,頁151。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