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筆者雖非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但返教會的日子竟也有一甲子,按牧不覺已三十個寒暑,看過光怪陸離的事情著實不少。近年遇到有些教牧同工,在到職堂會前已事先聲言:「營會絕不過夜,不做家庭探訪。」原因主要是個人家庭需要或「怕睡不好」,故要作出不近「人」「情」的抉擇,令人咋舌,很是弔詭!
我在三十二歲才從神學院畢業。第一個事奉堂會座落於土瓜灣,會友多來自基層家庭。堂會是創立了三十三個年頭的中小型教會,聚會人數還不足二百人,卻保有一個千人名字的教友名冊,大部分都是在五十年代末往後五年加入的,也許和當時教會派發救濟物資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堂會早年曾開辦小學,卻因當局教育政策傾側扶植了校董會,意外地讓堂會受傷害、被排斥,還要尋求另置物業安頓和發展。所幸堂會很有傳福音的動力,爾後獨力和合作設立了兩個佈道所,對宣教呼求尚算積極回應。
堂會經歷了多年變遷。在我到職後,常發現會友私下與已離任或退休教牧分享近況,表達需要。想想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因為他們彼此早就較為熟悉。在執事、熱心姊妹和退休教牧協助下,我們開展了探訪計劃,每周分區有系統地探訪會友家庭,期望半年內訪遍一次。這樣持之以恆,我漸漸已經可以把會友的家庭背景、親屬關係以至生死遷徙,理出頭緒。兩年後,我更把教友名冊重整,按活躍、節期和失聯狀況,整理出個系統來。
家庭探訪除了可以增強對信眾熟悉外,我更發現再次登門拜訪時,很多會友經已急不及待想把許多放在心底的說話和難處傾倒出來。遇上會友午夜來電(教牧戲稱「午夜凶鈴」)、急病或離世,牧者的陪伴至為重要。在那些年,我學會了:「探望有時,請安有候。」更重要的是,原來每個會友都有屬於他的生命故事,等待著有人來聆聽!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2985期 / 2021年11月7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