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紅

年過四十的蔣哥近來變了,總愛嘮嘮叨叨,抱怨人生不得志。他的手會莫名抽搐,次數也愈來愈頻繁。任職福音機構的他向來獨當一面,處事精明能幹,待人接物恰如其分。但如今卻像個小男孩,易感而脆弱,甚至疑神疑鬼覺得身患重疾,擔心「仔細老婆嫩」無人照顧⋯⋯他無預警的突變令妻子徬徨無助。

夜闌人靜,掛著一臉愁緒的蔣姐跟唯唯訴苦,說:

「我很擔心老公,他天天思前想後,為不堪回首的舊事鑽牛角尖,甚是消極沮喪,而且膽小得很,怕孤單,一定要人陪;最受不了是他的怪脾氣,很易發怒,動不動就罵孩子。唉,他從未有過這副德性呢!」學習過心理輔導的唯唯想為蔣姐分憂,約定每晚九時前回家,陪他們禱告。

唯唯是他們的房客,兩年前從台灣南部北上唸研究所。蔣哥有一對剛上初中的雙胞胎,蔣姐是全職主婦,夫妻恩愛,一家子經常樂融融地玩成一團,令離家在外的唯唯好羨慕。愛家的蔣哥,工作勤奮盡責,是位受人景仰的主管;為了讓家人生活得更寬裕,周末假日也接些兼差,妻兒則待在家,鮮少外出。日子久了,這個四口之家漸形封閉,唯唯成為他們最熟悉且最能信任的基督徒朋友。

「有妳在真好,我怕蔣姐『聽煩』了,受不了我⋯⋯」面對年輕單純的唯唯,蔣哥依樣喋喋不休地數落他的積怨。兩位女性在旁聽夠了,蔣姐打斷他:「一起禱告吧。」就輪流為他開聲禱告。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

蔣哥經常失眠、頭痛、便秘、食慾不振,精神繃緊得連額際都爬出幾條「綠蟲」,右手顫抖得更劇烈。對於未來,他恐懼萬分,自覺人生走到瓶頸,想改變,憧憬著出國進修神學,卻礙於經濟條件,難以如願;挫折感層層疊疊重重地壓迫心頭,看甚麼都不順眼。最後,蔣姐非得向教會求救不可,就跟他「綁」在一起參加小組聚會,請唯唯陪伴孩子。

這期間,弟兄姐妹相繼來訪,非常關心蔣哥,推介他接受精神心理治療。看診後,蔣哥開始服用放鬆肌肉的藥物,右手的抖動緩和了。但不久,他出現一種前所未有的依賴心理,特別是對妻子和唯唯,總要她們陪伴,聽他傾訴。

來自香港的蔣哥童年時十分貧困,於是他發奮用功,冀望翻身,幾經轉折來到台灣,邊打工邊考大學,曾在狹窄的辦公室裡住上好一陣子。完成碩士學位後,在教會認識了蔣姐,兩人相戀一年後成婚,生活向來簡樸知足,是令人稱羨的夫妻。但中年懷才不遇的遺憾與成長中的創傷忽然排山倒海地襲過來,蔣哥不能自拔,跌入自憐的深淵裡,變成了另一個人。

蔣姐對他愈來愈不耐煩,有個晚上,溫柔的她火冒三丈,說:

「你說夠了嗎?天天繞著你的問題轉來轉去,弄得家裡昏天暗地死氣沉沉,我們都受不了,你可以停止嗎?」

蔣哥語塞,像隻驚弓之鳥,道歉說:「對不起,是我拖累你們。」

蔣姐變得更激動,連忙解釋:「你沒有拖累誰,是你完全變了,我認不得你。我們還有孩子要照顧,你叫我怎麼辦?」

瞬間,客廳的氣氛凝重得令人窒息,在旁的唯唯不忍插話,只好往雙胞胎的房間去看看孩子,留下夫妻倆相對無言⋯⋯

隔天清晨,唯唯早起,看見蔣姐端坐沙發閱讀聖經,就關切地問:「你們都好嗎?」

蔣姐笑笑地答道:「都好,謝謝妳。」她若有所思,接著說:「唯唯,我們決定尋求上帝的帶領,如果出國進修是對的話,我們就去。蔣哥一直想牧會,也許改換跑道可以翻轉他目前的困境。」唯唯聽畢,壓根兒心有不捨,但想到翻轉,就燃起希望,不期然地為他們感到高興。

往後,夫妻倆努力尋找合適的神學院並張羅申請經費的事,唯唯就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製造歡樂時光,為雙胞胎買蛋糕慶生,又親自下廚為所有人煮豐盛的晚餐,更找來音樂會門票讓蔣哥蔣姐共渡情人節。有了目標,教會牧者也表示支持,全屋人都滿懷殷盼,禱告就更有力量。在鼓勵之下,蔣哥一家能放鬆地參與教會周末舉辦的閤家郊遊活動,一家四口白皙的膚色忽然曬得黝黑而深亮,感覺非常健康。

進入夏天,蔣哥接獲美國神學院的錄取通知,獎學金也有著落,對這條全新的路就更堅定。接下來是發禱告信和處置家裡的物品,能賣則賣,不能賣的就送給有需要的人。陸陸續續的奉獻與賣物得來的錢,壯大了各人對上帝的信心,覺得這條路「愈照愈明」。餘下不足的,由蔣哥的好友、兩位熱心愛主的基督徒企業家全數供給,成全這家人「接受裝備事奉上帝」的心願。

出國前的傍晚,唯唯收拾所有東西搬進研究生宿舍,她婉拒了蔣姐還給她的租房押金,說:「這是我最後能為你們做的。」內心依依不捨,百感交集。

而這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蔣哥完成教牧博士後,一家四口留在美國的華人教會服事。除了牧會,蔣牧師也參與文字事工,曾翻譯過幾本基督教暢銷書。

如今,唯唯定居歐洲,有豐富的輔導經驗,因不斷聽聞中年男子輕生的消息,令她重新想起蔣哥當年的突變,發現這與現代心理醫學上的「中年危機」或「男人四十綜合症」幾乎對號入座。

人到中年,生命歲月過半,對背負工作、經濟、照顧家庭等諸多壓力的一家之主,因體力長期耗損而健康下滑,身心俱疲,卻又忽覺「人生『去日苦多』、『來日無幾』但仍『壯志未酬』」,一剎那陷入恐慌焦慮中且無法調適,就極可能引致類似蔣哥的症狀。

「中年危機」有許多版本,蔣哥的例子是因心理危機而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藥物治療可緩和身體的不適,但對現狀的倦怠感、想突破卻裹足不前的巨大心理困擾,加上跟壓抑生命底層的負面情緒和創傷記憶攪拌在一起,使他「退化」成心靈易碎的小男生。

然而,危機也是轉機,當蔣哥開放內心接受幫助時,轉機就開始了。

步入中年,容易引人回顧過往、前瞻未來,想:「我忙碌一生是為了甚麼?是否有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還未做?」這時候,敞開心懷跟家人朋友傾訴,認真思考要做哪些改變來活化枯竭的身心是必須的。若可能,也許重整人生步驟,迎向嶄新的挑戰,為人生下半場注入新鮮活潑的正能量,恰若暮色乍現的曙光,燃亮起不會熄滅的黃金年華!

章題圖片來源


林紅
香港出生,在地球繞了大半圈,目前定居英國,養有三子女。早年於基督教報社任職資深記者及編輯,婚後全職持家,輟筆廿載,被聖靈喚回寫作的初心,成為自由作者。文章散見於香港、台灣及美國的華人基督教報章及雜誌,曾多次獲徵文賽佳作。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