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8月8日,鄰近的台灣地區,多年來一直取其諧音之便,訂定此日為「爸爸節」。這與全球大部分主要國家和地區,採6月第三主日為一年一度「父親節」的作法,大異其趣。炎炎夏日,這絕對是個火辣辣的節日。

因著家庭角色關係,父親傳統是一家之主,他既是丈夫,也是父親。人們普遍預期父親應有男子氣概,就是:本性剛烈(fierceness)和雄糾糾氣昂昂(machismo)。他會為家庭生計努力工作,賺取金錢、贏取獎賞。他有責任傳宗接代和保護供養眷屬。然而,隨著社會急速變化,家庭結構也從原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蛻變為核心家庭,進而更出現了雙職、單親、多元性別家庭。如今父權體制解體,後父權體制崩壞,「成為男人」已經是個危機四伏的探索旅程。

一般來說,作為男人,他們的共同經驗是:都生長在由母親撫養長大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這環境阻礙了父親盡情地親近兒女、教導兒子如何成為男人。在缺乏討論、沒有表率,卻充滿對男子氣概的追尋下,我們都是男性的扮演者。為此,多年來常有人吶喊著我們是「無父的一代」,「渴求父愛」的心情永遠不變。

如今,在「反父權」的社會氛圍下,身為男人最是無所適從,驚恐無助!社會學者研究指出,在不同國家地區出現過好些「男子概症候群」,簡單概分為三類:花花公子(philanderers)、競選家(contenders)和控制家(controllers)。一方面男性普遍被塑造成性與權力的形象,是控制女人、英雄形象、情緒超人;另一方面當下青年男性卻常見遲婚、不敢結婚、不敢生養的普世現象,誰能扭轉困局?

過去幾年,香港發生舉世矚目的社會運動,加上世紀疫症衝擊,教會生態發生微妙的變化,人口外流劇增,年輕一輩返教會人數顯著下降。教會傳統主張男人是「一家之主」與「神聖」的管理權面臨嚴峻挑戰,教牧如何牧養年輕男性也教人極其關注,關鍵是要避免「空談」!

《鏡中的男人:男人面對的24個問題》(The Man in the Mirror)的作者派特.摩利(Patrick M. Morley)在書中提出六項男人亟待面對的難題,包括:身分(identity)、關係(relationship)、金錢(money)、時間(time)、氣質(temperament)和誠信(integrity),方向十分明確。8月8日是火辣辣的「爸爸節」,深願教會能正視牧養年輕男性,切忌不著邊際!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2972期 / 2021年8月8日)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