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倩

若不是上帝建做房屋,建造的人恐怕只能搭個小棚子。

若不是上帝看守城池,守夜的人可能會打瞌睡。

你們大清早起來,大半夜才睡,

手不停歇地作,本是枉然,

豈不知道祂喜歡叫祂所親愛的人安歇?

豈不知兒女是上帝最好的禮物?

所懷的胎是祂慷慨的賞賜?

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

啊,你們作父母的何等有福,兒孫滿堂﹗

仇敵根本沒有勝過你們的機會,

你們在門口把他們清除盡淨。(註1)

當我細讀這段詩篇時,將它和創世記三章這段經文連繫起來:

「⋯⋯你必終生勞苦才能從土地得吃的。

土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

你也要吃田間的五穀菜蔬。

你必汗流滿面才有食物可吃,

直到你歸了土地,

因為你是從土地而出的。

你本是塵土,

仍要歸回塵土。」

(創三17-19,《和合本修訂版》,下同)

當人發現自己要手不停歇地作才能得可吃的,就不斷地想怎樣才能逃避工作糊口,像「你們想一想百合花是怎麼長起來的:它也不勞動,也不紡線」(路十二27),結果有些發達國家,不斷發明大量種植用的機械,代替自己汗流滿面地工作,不需再過要大清早起來播種、大半夜才睡的日子,也不需再像從前過活著就要「手不停歇地作,本是枉然」的生活,就可以「百合花不用勞動也得神的賜福能夠長得美貌」;把收成儲存在一個又一個不斷新建成的倉庫,利用貿易戰帶來的利益,饒起五郎腿數著大量的錢。

他們能控制把新倉庫不斷積存的收成,透過一次又一次貿易談判,把穀物用「合理的價錢」輸出到其他貧乏的國家,然後說:「只管安安逸逸吃喝快樂吧!這些錢財對我們的地土和國家人民有利!」

但人越是發明新機械,建了更多穀倉,神依然會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就要你的性命,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十二20)卻忘記自己「本是塵土,仍要歸回塵土」,無論建多少穀倉,他們終身仍不能享受這些從機械得到的穀物——「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傳一3)

當我翻看詩篇第一百二十七篇的開首時,它這樣寫:「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

當生命回到起點時,發現神一直在創造:「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亞當被安置在伊甸園中,負責『修理看守』」。(註2)勞力不只是人的命運,它被賦予了神聖的尊嚴。然而,當亞當被懲罰勞苦,而不只是勞動:「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勞動是個祝福;勞苦卻是人類的不幸。(註3)

安息日作為一個不可工作的日子,它並非要貶低勞動,反倒肯定勞動,提升其具有神聖的尊嚴,第七日不可工作的禁令,乃是跟隨在此一命令之後: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註4)

安息日是勞動休息的標誌,它徹底反轉人企圖每天都勞力的日子。「上帝以三個行動標誌出第七日:安息、賜福、定為聖日。」(註5)

「我們鎮日憂心思慮自己是否富有、事業是否成巧、人生是否達目標,但有誰會在凝視永恆之一隅時感到憂傷呢?」(註6)

在打貿易戰的人哪!你們思慮怎樣賺得錢財,卻賠上自己在國際的聲譽,又有何益處呢?


(註1)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郭秀娟譯(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2018),頁122。

(註2)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安息日的真諦》(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2018),頁42。

(註3)赫舍爾:《安息日的真諦》,頁42。

(註4)赫舍爾:《安息日的真諦》,頁42。

(註5)赫舍爾:《安息日的真諦》,頁25。

(註6)赫舍爾:《安息日的真諦》,頁45。

章題圖片來源


小倩
80後,出身自靈恩派,成長於信義宗,現於一所五旬宗教會探索信仰,經常在教會聚會失蹤。愛讀舊約、愛守安息日,同時認為宗教的虔誠不在於表面行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