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紅

我家小兒子在英國出生,他眉清目秀、容貌俊逸,小時候常被人誤以為是「妹妹」,朋友甚至說:「他比女孩更漂亮!」俏皮的大女兒對這嬰兒小弟弟愛不釋手,把他當成自己的洋娃娃,給他梳小辮子、抹胭脂粉,他更活脫脫地像個「妹妹」,惹人憐愛極了。
「妹妹」漸長,眉宇間英氣漸增,甜甜的臉蛋輪廓分明,可說是個「小俊男」。「俊男」升中後,很快邁入青春期,在男女撲朔迷離的互動氛圍裡,身邊不少英國女同學被他身上散發的東方風情所吸引,時會對他熱情示好。勤奮用功的兒子只專注學業,無暇理會這些金髮藍眼的女孩。在街上偶遇女生們興奮地尖叫他的名字時,兒子會感到既厭煩又尷尬,無奈地對我說:「媽媽,她們很無聊。」
「不要在意,你是華人,她們對你感到好奇;加上你長得那麼英俊,自然會吸引女生啊!」我和顏悅色地安慰他。兒子聳聳肩,看他尚未進入「異性相吸」的階段,還不知人體潛藏著神奇的「化學作用」呢!
中三那年的數學課,與兒子鄰坐的女同學很愛跟他搭訕,兩人會天馬行空地談些有趣的話題。有一天,他們互相交換考卷帶回家,被我發現女生的卷子上醒目地寫著“You are so smart!”兒子則在下方用「中文繁體字」寫下「我不喜歡妳」看得我大樂,提醒他:「小心她用『Google Translate』,把中文翻譯成英文唷!」他不以為地笑笑。
不過,他特別關心這位女生,時會問我:「我的朋友會心臟無緣無故地噗噗跳,您知道可能是甚麼原因嗎?」他說的「我的朋友」,就是指這位女孩。有一次,有位阿姨送他二十英鎊,給他買禮物,兒子竟花十五英鎊買了一張禮券送給「這位朋友」。我將這事放在心上。中三之後,兩人再沒有同班,兒子的朋友也愈來愈多,總是三五成群邀約一起看電影、逛街,他就很少提到那女孩。
漸漸地,兒子長成英挺結實的青少男。他俊美依舊,昔日的天真無邪卻慢慢褪色。面對中學會考的壓力和家庭的突變,他變得沉默內向,經常封鎖自己在小房間裡,忘情地彈奏鋼琴。這段日子,他加入田徑隊,每周兩次的晚間訓練未因繁重的課業而中斷過,只因跑步可以釋放內心深處的嫉憤和鬱悶;跑到精力耗盡、渾身濕汗淋漓之後,一股快感自他體內冉冉而上,溢過全身,令他倍覺愉悅舒暢,暫且忘卻現實中的種種不快。
我家三個孩子都在英國成長,文化差異與身分認同的混亂感,從小衝擊著他們稚嫩的心靈,到青少年期更攀至頂峰。兒女一直就讀教會學校又在教會長大,當發現聖經教導的真理與世俗價值觀產生矛盾時,他們心中的困惑與混亂感就更深。其實,英國教會有不少自幼參加兒童主日學的孩子,升中後逐漸離開教會,甚至從「有神」變「無神」,令基督徒父母們感到苦惱。
成長以來,小兒子都協助我照顧大他四歲、有發展遲緩的哥哥。六年前,大兒子首次癲癇發作,呆若木雞地失禁,不省人事長達二十分鐘,先生嚇得手足無措,年僅十二歲的老么馬上打電話叫救護車,陪父親在醫院裡照顧哥哥,三父子到深夜才步行回家。
繼後,大兒子的癲癇症愈演愈烈,會全身劇烈抽搐、眼睛翻白、口吐白沫,有時甚至咬破舌頭沁出鮮血。最糟糕的是:他抖動得太厲害,導致右肩關節脫臼,必須趕到急診室,等候醫護人員合力幫忙他復位。過程中,大兒子吃盡苦頭,小兒子則全程陪伴,照料哥哥換褲子及上洗手間。
「禍」有時不會「單行」,我家正是如此。活潑勇敢的大女兒漸漸冒出些怪異的飲食行為,而且體重直線下降至瘦骨嶙峋,令我很擔心。醫生診斷她患了「神經性厭食症」,甚至要住院治療,前後長達兩年。期間,年過五十多的先生也出現心理危機,想要自我放逐、擺脫現實困境,更揚言想輕生,完全無心於家庭。目睹家裡的異狀,我家唯一健康的小兒子像個「小爸爸」似的,堅強地陪伴我用心照顧好姐姐哥哥。
往事已然不堪回首,一路走來,小兒子經歷到「天上的大爸爸」對我們家不離不棄的愛,讓姐姐順利出院並走在康復的路上,哥哥的癲癇症經藥物控制後,已停止發作超過一年;而他「地上的爸爸」也清醒過來,重新將心回歸家庭,只是修復關係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小兒子純真的赤子心被父親脫序的行為深深傷害了,他正走在艱難的寬恕路上,需要上帝親自醫治他。
會考結束後,小兒子進入難度極高的預科課程。十六歲的他變得很成熟,外表斯文淡定,有紳士氣質,也出現青少年特有的悖逆性格,時會跟我頂嘴,數落我的不是。由於我先前跟女兒發生過激烈的衝突,有前車之鑑,學會些許與青少年子女相處的技巧,曉得用包容的心與他良性溝通,不跟他計算。何況,我深明小兒子的成長路份外艱辛,內心的憤懣定然堆疊如山,有時需要宣洩,我也甘願做他的「字紙簍」,任他「倒垃圾」。垃圾倒完,他感覺釋懷,我也很安慰。
縱然課業繁重,小兒子仍用很多時間彈鋼琴。他鍾愛浪漫樂曲,想挑戰自己,報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鋼琴演奏級考試;我就為他備好昂貴的學費,讓他安心拜名師學琴並預備考試。
我無法忘懷他送我的生日禮物——兩張音樂會門票,陪我聆賞大師級鋼琴家演奏貝多芬名曲。新一代的年輕人愛酷古典音樂者少之又少,兒子實屬「稀有動物」。獨奏會現場以年長者居多,有的老人和小孩坐在一起,猜想是孫兒輩陪公公婆婆打發時間吧。會中,從起首的《月光奏鳴曲》到終曲再安可曲,我和兒子陶醉在動人的樂音裡,兩顆心貼得很近。想起母子倆肩並肩同心撐起巨傘,為這搖搖欲墜的家遮風擋雨,濃濃的情感蕩漾在我倆之間,覺得好幸福啊!
「媽媽,聖經有說『同性戀』是罪嗎?」一個晚上,小兒子忽然問我。
「當然,上帝起初造男造女、設立婚姻家庭制度,夫妻關係固然是『一男一女』啊!」
「可是⋯⋯」他若有所思地皺起眉頭。
「你為甚麼這樣問呢?是遇到有同性戀的同學嗎?」
「當然有。但我不覺得他們有犯罪⋯⋯」
是何時,小兒子開始對「同性戀」產生疑問?我看他的裝束舉止一切正常,況且他一直參與主日學課程,所屬的教會非常注重聖經真理,素來令我放心。直到他對我說:「我真希望自己是同性戀。整本聖經並沒有顯明地說『同性戀是罪』啊!」我才響起警報,覺得不妙。
這世代有太多現象是無法「黑白兩分」的,同性戀就是其一。相信我的父母輩不會擔心子女有「性向」問題,過去的日子雖窮苦卻也單純,不像現代社會的詭譎複雜,有太多混淆模糊的訊息,出現「天生同性戀者」的謬論,誤導了某些人「懷疑」且「自行決定」自己的性別。
終於,我亮起紅燈,憂心著兒子的交往狀況。每次外出,我都探問他跟那些人在一起?有多少人?是否有男有女?特別注意跟他要好的幾位男同學。我也跟有經驗的父母交談,發現他們只一臉無奈,覺得「孩子執意認為這樣沒錯,做父母的還能改變他們嗎?」是啊,這事十分棘手!一旦兒子認同並走上同性戀的路,是極難挽回的。在徬徨無助間,我唯一能做的是「呼求上帝的幫助」。
這段日子,我天天為兒子的感情生活向天父懇求:「求祢掌管他的感情世界,不要離開你起初一男一女走進婚姻的心意。」回想起兒子小時候被誤認為是「妹妹」、哥哥姐姐相繼生病、爸爸精神失序、他沉醉在浪漫的音樂情感裡⋯⋯不禁令我思忖:是否成長的種種際遇害他走歪了?我自責不堪,深怪自己太失職,連累上帝留給我唯一健康的孩子。
面對這種難題,母親能做的已經不是「教導勸勉」,談論聖經真理也只會落得「有溝沒通」、「雞同鴨講」的下場,深信曾是過來人的基督徒家長都了然箇中滋味。但我相信上帝垂聽「母親的禱告」,遂日夜不間斷地為兒子有合乎上帝心意的情感世界誠心祈求。
另外,我格外關心他深埋的想法,經常與他交談真理價值觀,他也自然地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原來,兒子渴望從基督徒身上找到身體力行的信仰榜樣。我幡然醒悟:「活出真理」比「談論真理」更能取信於這一代的年輕人。是故,我決然依靠上帝去「活出真理」,透過每天規律的讀經禱告,讓耶穌潛移默化改變我的生命,能長成祂柔和謙卑並真心愛人的樣式。
英國新型肺炎疫情肆虐,政府勒令全國封城,連公開考試也取消了,改用校內老師評核。消息一出,小兒子像脫韁的馬兒般,立即收起課本,端坐電視機前大玩電動。居家隔離的日子單純而放鬆,兒子顯得開朗,經常跟我談笑風生。
有一天,他神秘地對我說:「媽媽,我告訴您一件事。」
「哦?」我心裡誠惶誠恐,屏住氣息地等待下文。
「我有一位女朋友。」
「哇!她是誰?是何時開始的?」我旋即轉憂為喜,興奮得不能自控。
兒子愕然:「妳為甚麼那麼高興?我還以為您會怪我太早交女朋友。」他對我喜氣洋洋的反應感到驚訝。
「是不是當年你在她考卷上寫下『我不喜歡妳』的那位女生?」腦際倏地閃過這一幕,就直接問他。
「是,就是她。我們今年初正式成為男女朋友的,學校的老師、同學和姐姐都知道了。」兒子羞答答地笑起來,嘴角兩端鑲出兩個酒窩,顯得俊俏可愛。
「太好了,這是絕好的事呢!」我掩不住內心的歡悅,說得豪情澎湃。他侃侃聊起兩人的友情,我聽得非常滿足。
感謝上帝!祂聽了我的禱告,兒子是交了「女朋友」,不是「男朋友」;心裡壓著的鉛球瞬間滾落,我怎能不高興呢?
此後,我換了一套禱告詞:「求天父保守兒子與女朋友的交往,在真理裡彼此認識了解並學習付出愛;求祢保護他們的身心靈持守在聖潔的關係裡,兩人時刻活在討你喜悅的互動中。」
我深知「天上的父親」必然垂聽天下母親們為兒女真心誠意的禱告。
(章題圖片來源)
—
林紅
香港出生,在地球繞了大半圈,目前定居英國,養有三子女。早年於基督教報社任職資深記者及編輯,婚後全職持家,輟筆廿載,被聖靈喚回寫作的初心,成為自由作者。文章散見於香港、台灣及美國的華人基督教報章及雜誌,曾多次獲徵文賽佳作。
—
May 29, 2023 at 5:13 pm
阅读了《小儿子的第一首恋曲》同感深受。基督徒家庭不断被社会鼓吹的“多性取向、同性取向、双性取向”给混淆这一代的思维和情感价值。父母亲的尽心祷告 “神的介入” 也必发生奇迹般的作为,我家的女儿也是如此受大学教授和娱乐环境群体的影响。同样的祷告和恳求,在两年年,主赐智慧和技巧,女儿离开“同性闺蜜”,扭转败场,使圣地被挽回。现在女儿也有了“男朋友”对象,使做父母的也安然,真感谢“天父爸爸”垂听祷告。家中的救赎故事确实是父母与孩子们的一段信仰亲情成长故事。谢谢“林红“妈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