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倩

人對我說:「讓我們前往上帝的殿,」我的心就雀躍。
耶路撒冷啊,我們如今來到耶路撒冷的城牆內﹗
耶路撒冷,是建造整齊的一座城市,專為敬拜而建立的城市﹗
眾支派都上這座城去,上帝的眾支派都上去敬拜,
稱謝上帝的名——這就是作為以色列的意義。
有公義審判的寶座,設立在那裡,就是有名的大衛寶座。
你們要為耶路撒冷祈求平安﹗
願所有熱愛耶路撒冷的人都得興旺﹗
城中的居民啊,要和睦相處﹗
城外的敵對分子啊,請保持距離﹗
為我的家人和朋友的緣故,我要再說一次:請和睦相處﹗
為了我們神殿的緣故,
上帝,我會為你盡上我最大的努力。(註1)
這首詩字裡行間都出現「耶路撒冷」或「這城」的句子。在利未記,有提及以色列子民一年三次前往聖城——耶路撒冷敬拜神,而子民世世代代遵行這個敬拜傳統,去這地守節。
到了現代,敬拜對人來說已經變成挑戰。我認識不少人,有些覺得教會中人虛偽或偽善;有些想找多數份「外快」以滿足心理上對錢囊使用的需要;有些因對敬拜感到無味而不上教會。被人拒絕上教會,難免會有點失落。
在疫情前,每次主日回到自己的教會都是座無虛席的,大家都熱切地期待敬拜神。「我的心就雀躍」,頌讚神不在於有沒有火熱的敬拜隊或詩班,大家期待的是渴望聚在一起讚美神的美善,以及聽道時被神的話語餵養。
曾有人說過:「其實神不需要我們敬拜祂,但祂喜悅敬拜祂的人。」
「『稱謝神』這項命令,是所有基督徒敬拜時的焦點。這是神的旨意;以一個詞來說明我們當作的事,就是讚美。當我們犯罪,日子活得很糟糕的時候,我們發現神並沒有拋棄和離開我們——祂進入我們的困境中來拯救我們。」(註2)
光是這樣,令到我不願意再次離開敬拜的境地。即使我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返教會(我說是「離家出走」),結果靈命陷入大崩潰,祂依然想辦法把我拯救出來。故此,我終於明白,讚美神不是等價交換。祂不會要求我做了多少東西才會「像向亞舍拉求一張可保護自己的符咒」給自己(參詩一二一)。
我愛神,所以我讚美,這是不需要理由的,我只是想像從神得著力量去面對相對邪惡的世界。即使要花很長時間,但面對神,就不需要理由說一大堆說詞和感覺去令自己逃之夭夭。這個世界充斥很多試探,令人不知不覺離開敬拜神的境地,所以十二支派一同上耶路撒冷敬拜神,就不會孤單落空。
每一天,不單要讚美神,也要求平安和安穩。詩人如此寫:
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願愛你的人興旺!
願你城中有平安!願你宮內得平靜!」
為我弟兄和同伴的緣故,我要說:「願你平安!」(詩一二二6-8,《和合本修訂版》)
他為耶路撒冷,和城中與彼此相愛的群體和弟兄姊妹祈求平安,互問平安是以色列人慣用祝福。
「『平安』(Shalom)⋯⋯無法只靠字典定義就領會得完全,就如我們不能單憑身分證字號來定義一個人⋯⋯這是神的工作,一旦完成,就在我們裡面釋放出活水江河,直湧到流到永生。」(註3)
願你們在讚美神時,有平安在心中流轉,讓人知道那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發、同心一起走到神的殿中聚集,口唱心和讚美祂。而祂,看重每一個敬拜,並賜予敬拜祂的人平安。
願你們平安﹗阿們。
(註1)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郭秀娟譯(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2018),頁56。
(註2)畢德生:《天路客的行囊》,頁62。
(註3)畢德生:《天路客的行囊》,頁66-67。
(章題圖片來源)
—
小倩
80後,出身自靈恩派,成長於信義宗,現於一所五旬宗教會探索信仰,經常在教會聚會失蹤。愛讀舊約、愛守安息日,同時認為宗教的虔誠不在於表面行為。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