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95年將每年4月23日訂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或簡稱為「世界閱讀日」,至今將要踏入第二十六個年頭。雖說推動閱讀原意不變,但眼看讀物的載體起了極大的變化、革新和爭議,這四分之一世紀正好是讀物載體躁動和革命的關鍵時期。
傳統以來,現代西方教育普及始源於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因著書籍印製出版技術進步,把中世紀教會專為僧侶和教牧訓練設立的經院哲學教育,往前大力推進,叫普羅民眾也有機會識字受教,讓歐洲文明走向文藝復興和科技發明的康莊大道。活字印刷術何時發明經已不可考了,一般都會以德國人古騰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 約1398-1468)於1455年應用活字印刷技術出版的《古騰堡聖經》,作為紙媒印刷歷史將近六百年的起點。該版聖經印刷準備工作從1450年開始,花了五年多時間印成;全書共兩卷,合共1282頁,每頁上有42行,因此被稱為「四十二行聖經」。當年印製數量約一百八十部,其中約一百五十部印在紙上,另約三十部則用更貴重的上等皮紙印成。

自從個人電腦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推向全球供商業和個人應用,發展圖文書籍電子化和數碼化已成為不可逆轉之路,網速和傳送容量更是推波助瀾,讓紙媒印刷連生存也飽受挑戰,大有被淘汰的危險。即或是從事紙媒印刷的單位、編輯排版等前期作業也早已是全面數碼化,毋容置疑。如今,閱讀習慣和有助人腦思考與否,已成為紙媒還能存活的最後幾根救命草!這是人類閱讀史上有趣的一頁,頗堪玩味。
2019年6月起,香港經歷了為期超過半年的社會動盪。至年底又因「新型冠狀肺炎」肆虐,整個都會陷入險境中,教會裡連信徒牧養和常態聚會也深受影響。筆者事奉的出版單位有見疫症下人心迫切渴求出路,在新春後推動了「疫.書.情」的閱讀行動,鼓勵信徒靜下心;來尋求;來禱告;來閱讀,深信危機也可以變為轉機,讓多閱讀成為信仰的轉捩點。今年復活節「第二屆信徒閱讀運動」仍會如期展開,這是文字工作者有責任推動的神聖使命,不容怠惰!
近讀著名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的呼籲:「疫境下,基督徒宜多多閱讀,特別宜多讀帶來盼望的好書。」筆者深表同感。世界閱讀日當前,何不也來讀點書!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2904期 / 2020年4月19日)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