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黃敏婷
行動靈修學
作者:巴默爾(Parker J. Palmer)
在屬靈生命的追求上,除了群體式學習之外,不能忽略對個人生活的追求,但在沒有同儕鼓勵,沒有外圍氣氛的驅動下,自學較難持續,較難發掘趣味。要個人靈命成長,離不開獨自的靈修生活,但有質素的靈修具挑戰性,需要專注力和耐力,也需要一種從心而來的渴想。因為困難,更大大增加我對閱讀靈修書的意欲,於是我選讀了《行動靈修學》。
過去讀靈修書,總離不開分別出來的意識:放低世務、心中只有神,這時空確實非常珍貴。只可惜,這也增加許多現代信徒對靈修的無力感,和望門興嘆的唏噓。此書如打開一扇門,讓靈修生活添上生機,教導我們從忙碌的生活行動或活動中靈修,不至被世務填滿心靈,錯失經驗神的機會。
這本書有一個相當吸引的賣點,就是由外國作者引述及解釋中國哲學家莊子所說的故事。把這些故事套入外國人的思維、放入基督徒的框架,是怎樣一回事呢?讀者又接受以中國哲學解釋基督教的行動靈修學嗎?
以第四章雕刻師的故事為例,作者借用雕刻師梓慶造鐘架的故事(本是莊子作為傳達道家所指的正確行動),來描述工作、創造、關懷中的人,從中思索四個關鍵時刻又不可或缺的行動元素 —— 動機、才能與天賦、他者和結果,而我們的行動素質就取決於自己與每個元素的關係。
「梓慶只用心注意現實,卻迷戀結果,以至於他願意冒險,不怕沒有任何結果。」值得再思的是,他們能夠逐漸蜕變,使生命為世界帶來更多美善。作者認為:「有時候我們必須受到外在的召喚,才能喚起自身的內在真相」。同樣,在今天充滿紛擾壓迫的生活之下,我們也可以不讓它駕馭我們,反而將之轉換成為一種心靈的召喚。會很難達成嗎?這是「遙」但並非「不可及」。或者以此作為目標,像梓慶一樣,不怕沒有任何結果,去冒險吧!
第五章與梓慶的故事不同,但能夠互相呼應。作者用了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的天使管轄世界的故事,開展行動靈修學的課題。在苦難和屠殺中生存的猶太民族,仍可點燃希望之火。故事中的天使,是有意減輕人類苦難的天使,但他在行動中失敗,不單沒法為人類醫治,甚至作出改善後也不能成功,反而因為他的行動,使人類變得更糟,於是天使回到上帝面前,才明白驕傲藏於憐憫之中。故事警剔我們,一股熱血的投入,而未看清神的旨意,恐怕好心做壞事。幸好,弄壞了仍可回到神那裡,衪能轉化,讓人重新再來,甚至改變他成為一個更有睿智的人,關鍵在於要明白,行動與靈修真的不可分割。
此外,靈修的學習一定少不得聖經故事的解釋,最有印象的是作者以五餅二魚,耶穌在人群中的看見,來喚醒門徒對自身擁有及分享的看不見,並提到人群的參與和力量。當時,整個環境是既長途跋涉又擁擠,天已晚,疲倦並肌餓,在這樣不適宜靈修的時刻,卻原來是非常難得的靈修時刻。
年輕時,常聽「忙、茫、亡」這個定律,現在反而提醒自己,不要接受這個說法,而是要改變,將忙也成為靈修的工具。事實上,只要我們以靈修作為生活態度,沒有一種狀態能使我們與基督隔絕。
—
第一屆信徒閱讀運動
陳培德牧師在《第一屆信徒閱讀運動——寫在前頭》中揚言要創造一個「齊來閱讀」的新景象,這也是德慧一眾的願景。德慧文化自創立(2006)以來都秉持不變的信念:以閱讀更新文化,於生活踐行信仰,這同樣是《信徒閱讀運動》的宗旨。我們致力形塑一群懂得閱讀世界症候、勇於道破謊言,堅持以文字滋養生命的群體。因此,《信徒閱讀運動》是一場生命革命,也是一場推動教會更新的運動。我們誠邀香港各教會參與其中,一同透過閱讀更新思想,轉化生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