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

jesus movement-37.png

一九六零至七零年代,歐美經過二戰後冷戰思維壁立多年,社會思潮開始蠢動求變,各樣反傳統文化浪潮百花齊放。其中最讓人感到意外的,就是「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的出現和興起。它是一股大範圍的復興,帶領了千萬年輕人擁抱一種基督教信仰神學上極為傳統的形式,卻在文化上藉模仿徹底顛覆了傳統和權威,突破了基本教義派的否定主義,意外地從個人髮型和衣著,到娛樂和音樂演繹方式翻轉過來。多年來,「當代基督教音樂」(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簡稱CCM)已發展成為「工業」,挑戰著教會傳統聖樂,幾乎成了當前的教會敬拜音樂主流(參見:《創造文化:世界潮流中的福音新呼召》柯羅奇著;作者Andy Crouch歷任哈佛大學院牧多年,《今日基督教》執行編輯,2017年起擔任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要職)。這樣發展下去,教會原該人數大大增多,年輕人都當趨之若騖的湧進。

然而,看看本地。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於二零一六年發行的《處境劇變下的牧養更新──香港教會研究2014》裡,揭示著多數堂會青少年流失嚴顯著。有論者歸咎原因:學校以「批判式思考」來推動通識科目,加深了青少年不想為教理權威所「框」;加上學生畢業後進入截然不同的職場適應需時;以及教會「信二代」長大後仍能持守信仰,本來就是個絕不簡單的課題。

香港近年曾經經歷過重大的社會運動,數年前的「雨傘運動」和連月來發生至今仍未止息的反修例風波,引發政府和反對者對峙「攬抄」和衝突不斷,政府領導當局在面對問題時,卻用了不相配的方法來「解決」,十分荒謬!此外,五個多月來堂會青少年和成年信徒「出走」現象加劇,讓人憂心!或許,香港教會是時侯要換個全新腦袋,好在新世代做好信徒牧養。

十九世紀末的美國,充斥著因移民潮、都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種種困擾社會的問題。肯色斯州小鎮牧師雪爾頓(Charles M. Sheldon)和他的會眾卻身體力行,認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不同處境下,主耶穌若在其中會做些甚麼?雪爾頓把他們踐行信仰的經歷,寫成經典著作《跟隨祂的腳蹤行》,叫讀過此書的人都為之動容、得益!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