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鴻達

e68890e782bae6849be88085-36-1

我時刻思考如何成為一個有同理心、關心弱勢社群的基督徒,而不是以個人幸福為依歸的成功神學下的教徒。現時在世界上有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其實有些信徒信奉基督教的原因頗為功利,他們的禱告以搖動父神的手,來達成心中所願,希望得到神的庇佑、名成利就、富可敵國、娶得賢妻、子女成材⋯⋯他們認為這是神所賜予蒙福,在財富增加之後,會施捨金錢給貧窮的人,然後得到慈善家的聲譽。但我們信奉基督只是為這種廉價恩典嗎?

我想成為愛者,因為這是追隨基督的捨己之路。曾看過一些有關解放神學的文章,談及如何幫助弱勢社群,我認為這類文字在神的話語上扎根不足,除非讀者靈命成熟,否則容易走上歪路。我們要怎樣探索真理的道路?就是要有丹麥哲學家祈克果的批判精神:「很多人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還像個小學生,他們抄數學課本的解答以欺騙老師,懶得自己求答案。」所以我不想只做一個抄功課學生,而是親自聽到神的指引,尋求真理的答案。

每月總會到德慧文化荃灣站書店,閱屬靈或人文書籍。有一次無意中看到《成為愛者》這本書,作者是生於台灣的張慧嫈女士,其中有三篇文章令我有所共鳴在〈群體中的靈命塑造〉一文中,作者透露了她的心路歷程:作者來自台灣南部,在1982年隨丈夫到香港生活,書中提及香港與台灣的基督徒,對文化上的要求不一樣,對靈命追求也有不同看法,彼此對靈命成熟要求不一致。我是在台灣畢業的香港人,閱畢文章令我相當感動。

看畢〈絕望.盼望,令我想起以往在工作時,曾經有絕望的境況,憑著上帝給我寶貴的禮物——逆轉思維,雖然有時碰到挫折會有不安的情緒,但之後能以另一角度看事情,令我在絕境中,也看到小小的盼望之光。文中引用存在心理學家之父羅洛.梅(Rollo May)的著作《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中指出這種勇氣的特性:即使絕望伴隨在身邊,也有繼續前進的能耐,其次是需要傾聽「我」內在的心聲,並且為「我們」貢獻一分心力勇往直前!其後我在圖書館借閲《創造的勇氣》這些從閲讀中的領受印證了我的想法因為「內心」有聲音呼喚我走下去、創出新天地,繼而追隨基督,就是我這不惑之年的人生目標。

閱讀來自心的泉眼也引起我的注意。多年來我愛閱讀,很多人都稱讚我學識淵博,但我的個性向來獨來獨往,對於孤獨有一種既熟悉又負面的感覺。這篇文章令我得到啟發,中引用耶魯大學教授布魯姆(Harold Bloom)對閱讀的論述:「閱讀最大的用處是幫助我們善用孤獨」。這讓我明白幸好我能善用孤獨來閱讀,而不是用電視搖控器來搜尋電視節目,或者用電腦滑鼠來搜尋無聊資訊或不良視頻,以此麻醉自己繼而沉淪,陷入撒但的詭計中不能自拔。

我們如何不被世界吞滅,繼而超越進入廣闊浩瀚的真理宇宙之中?透過閱讀,分析人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再尋找最可行的解決方法。最令我共鳴的,就是閱讀讓我能打開心門,從中抒發感受、學習批判,因而更理解聖言及真理明白光的真實面貌,進而突破自我所以每月總會逛書店,尋找啟發內心的書籍。 

我的人生下半場有所突破,現時決定離職,讀短期神學課程,希望對神的話語有更多認識,繼而了解存在主義的神學思想,進而令自己對人對事更為成熟,亦可結交志同道合的主內肢體。我相信讀神學就是了解人,透過認識人,豐富我的生命色彩,可以回應現時社會種種現狀。我也盼望繼續從閲讀中得到人生

第一屆信徒閱讀運動

陳培德牧師在《第一屆信徒閱讀運動——寫在前頭》中揚言要創造一個「齊來閱讀」的新景象,這也是德慧一眾的願景。德慧文化自創立(2006)以來都秉持不變的信念:以閱讀更新文化,於生活踐行信仰,這同樣是《信徒閱讀運動》的宗旨。我們致力形塑一群懂得閱讀世界症候、勇於道破謊言,堅持以文字滋養生命的群體。因此,《信徒閱讀運動》是一場生命革命,也是一場推動教會更新的運動。我們誠邀香港各教會參與其中,一同透過閱讀更新思想,轉化生命。

懶人包了解更多
第一屆信徒閱讀運動小冊子
閱讀運動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