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華多羅
如果一個使命花你數十年時光也不成功,還值得堅持下去嗎?這得要看如何解讀自己的使命。
耶利米書二十五章開首的宣講,可說是先知的小型工作報告:二十三年的宣講一事無成,南國猶大的執政和掌權者仍然沒有悔改。此時耶利米傳達了對猶大國的審判:猶大將會淪陷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之手。宣講之時,尼布甲尼撒剛剛登基,卻已和眾先知一樣被奉為耶和華——而不是巴比倫神——的僕人。上帝且要用耶利米宣講的神諭越發明顯地指出,上帝的宏大計劃並不只是一邦一國,而是整個以色列所認識的世界都要改變,是故在呼召耶利米之時,上帝已經召他為「列國的先知」(耶一5)。可是,縱使耶利米的宣講是針對執政掌權一代,但所面對的心硬和叛逆不只是一代人的問題。單單把一個班子除去,只是約西亞改革2.0,已經無力挽救猶大國。同樣,今日香港的問題有些人歸咎於世代之爭,是「收成期」的一代向年輕人壓榨。試問就算那一代消失了,於香港人面對當下的局面,這是否一個太單薄的答案?
誠然,猶大執政一輩人的叛逆是上帝所憤怒的(正如香港人也不難指出「收成期」一代的問題),但就算沒有亡國被擄,這代也終會過去,叛逆的問題卻不見得會消失。「世代之爭」之說問題在於「新一代必然比舊世代好」的潛台詞,「後物質」的世代一定不會犯「收成期」一代的錯。宏觀歷史就知道這並沒有根據,否則就不會有耶穌引用耶利米的話去潔淨聖殿吧!
過了十八年(耶三十二1),巴比倫的軍隊兵臨城下,上帝卻要耶利米作一個如玩笑般的舉動,要他在人人「賣樓著草」之時買一塊親屬的田地。經文沒有記載耶利米的即時反應,卻在一切手續結束後,他以一個無以為繼的禱告回應:極盡讚美之詞,卻仍沒有開解當前的困頓。其實不難明白,七十年的審判不單是對掌權一代,也是對耶利米這代的審判。雖然經文沒有言明,耶利米年幼受召,加上三十多年的宣講,少計已是中年人,七十年不會是他能夠看到的日子(當時人沒有一百二十歲)。試問哪一個情況比面對看似要失去一切更為絕望?看官們,在這六月風暴之前,你們是否已經對香港的現況感到失望無力?一切的禱告和工作都好像徒然?彷彿處身於無盡的黑夜,究竟盼望可以從何而來?
就在這時,上帝宣告必有人再置買這田地(三十二43),今日所保存的地契將有人傳承,代表以色列人被擄歸回。耶利米當然知道有歸回的一天,但單單知道不能釋懷。故此上帝用一張地契教導耶利米,他們這一代縱然不能看見歸回,但仍在將來中有份。這份“sense of ownership”(參與感)一方面為耶利米帶來盼望,另一方面也使他變得謙卑。面對上帝宏大且可望而不可及的計劃,這時謙卑並不是純粹的信仰情操,而是以參與上帝的計劃為一己最終依歸。沒有人宣稱能夠明白上帝全盤的計劃,只有努力和謙卑,才能明白甚麼是交託,從而得著盼望。因著這份謙卑,耶利米才能對被擄倖存的同胞作出勸勉,就是今日香港教牧界經常提及的「為那城求平安」(耶二十九7),用今日的講法就是“business as usual”,就像沒有亡國般生活,繼續結婚生子、做買賣。如果成果不在這一代出現,人們就可以把這個期望轉化為遠象,每日審視自己所做的是否與此更貼近。因著近日的社會事件,很多人也高談盼望,但只是置之與絕望對反,其實悲觀不會自動一躍成為樂觀,正如耶利米那個不完整的禱告。一無所有帶來絕望,故由絕望轉入盼望的過程,就需要順服上帝,得知自己將來有份。
香港人爭取自由和民主的道路相當漫長,既是本地公民社會的必然結果,也是整個華人社會邁向國際、成為世界公民的一個環節,所遇到的抗力也深深植根在文化的基因,就是「洋務運動」式精神枷鎖:除「富國強兵」外,一切都不重要。這些都遠比今日的「送中條例」、「雙普選」等切身的議題更大,包含著很多香港人不可抗力的因素。耶利米的經歷讓人明白,今日香港人參與爭取自由,於整個民族,甚至在人類歷史上有重大的意義,但並非全盤的計劃。若今日的世代未能竟全功,我們只能謙卑地參與,讓自己的世代過去。即使失敗,也好像以色列人被擄,有翻盤逆轉的一天;同樣,如日方中的新巴比倫,也有敗亡之期。其中的關鍵就是:人在上帝的計劃中位置如何?這一代擁有和傳承的又是甚麼?當日耶利米為巴比倫求平安,business as usual,就是保持準備的狀態和保存自己的身分。這不是消極空等。今日能夠積極參與的人都應支持,但心底裡明白今日投入的不是最終的鬥爭。就像耶利米的地契一樣,讓他意識到今日看似徒然的努力,在將來是美好有份,故謙卑地讓自己過去,給後人傳承。
今日大量青年投入運動並不是甚麼「後物質」問題,而是他們感覺到,在這個本應自己未來無份的城市,要以守護來掌握這城未來的一份,爭取a stake in the society,否則就會像2014年傘後進入永恆復返的絕望。最後是否遂其所願倒不是最大問題。以色列人被擄後重整了自己的身分和信仰,才能在七十年後回到應許地建國,大流士的諭令只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同樣,每一個香港人都應該準備自己和教育下一代具備公民社會的質素。時人盲目崇拜進步,只道謙卑深耕細作是精神勝利法,猶如阿Q精神,卻忽略了民眾的質素和文化需要累積,這是革命和暴力的改變不能曉得的功課。或許不是這個世代,但這堅持到了一天終能成為開花結果的養分。功成中必有我。
—
古華多羅
墨鏡外望,仍舊失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