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

閱讀筆記-29.png

月前,德慧文化為李錦綸博士舉辦講座及其著作《中華血脈道本淵:天道三一形上學初探》新書發佈會,同場邀請了邢福增院長作回應講員。席間筆者夫婦喜獲邢教授贈予《被擄的記憶:選民+遺民》一書,但見內容實,捧讀再三。這書原是邢教授應邀擔任香港浸信會大學校牧處主辦第十屆「篤信力行」講座(2016年)講員的講稿內容,那一年講座主題是「被擄到巴比倫:權勢、歸回、得安息」。全書經修訂結集而成,共有三章,分別是:一、歷史與記憶的被擄;二、身分與主題的被擄;三、使命與異象的被擄。

作者有感於香港也是處於一種近似被擄的狀態。從回歸前英殖民地時代,到回歸後天朝管治下「一國兩制」模式,港人自主的訴求一直被否定和打壓,及其帶來的集體無能與悲觀情緒,跟昔日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的經驗,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基督徒身處於如此激烈的社會動盪下,跟其他人一樣會經歷信心的失墜,難逃失望,甚至絕望!邢教授關心的是「此時此地的香港與香港教會,能否從以色列的『被擄』歷史中,得到怎樣的啟迪。」全書的中心思想是:「我們能否像昔日以色列民一樣,藉被擄而重整自己的信仰?」

邢教授自言舊約歷史不算是他專長研究的範圍,不過因著他有深厚歷史研究基礎,熟悉中國教會史及其史料,加下對民族家國濃濃的感情,使本書成為適時佳作,讓讀者能藉「被擄」的經驗,對此時此地作出信仰反省。書中並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島子老師四幅水墨畫作「先知」、「哭牆」、「不死的自由之鳥」和「先知之翅」為封面及內頁插畫,在凡俗中更見神聖臨在。這段日子以來,香港社會發生的事情,好像愈來愈跟講座的主題「被擄」呼應。誠然,這是香港人的悲哀與不幸。香港教會真的進入了「被擄」的時代?港人在經歷各種衝擊後,是否有所覺醒?身處「被擄」之中的香港基督徒,信仰能否成為我們的使命,並賦予盼望、勇氣與力量?在舊約與當下的被擄記憶與經驗之間穿梭,我們又如何在困惑與張力中,為「選民」與「遺民」的雙重身分定位,並懷著堅強信念,迎向黑暗?

今年年初,邢福增院長又把他近年(多為2016年後)發表過的文稿廿餘萬言交德慧文化整理,於六月完成編製出版,書名題為《新時代中國宗教秩序與基督教》。書中導言提出「請用事實來說服我——再思中共宗教政策的六招辯解套路」,清楚表達鮮明立場,對中國發生強化管控及打擊基督教會的辯護歸納為「六招套路」,就是轉移視線、推卸責任、迴避問題、前後對沖、倒果為因、別有用心加以拆解。

新中國_mockup_.jpg

全書共分七個部分厚448頁:第一部分、新時代的來臨——黨國宗教政策的轉向;第二部分、以法治國——宗教「法治化」解讀;第三部分、區域個案——從中國耶路撒冷到中國加利利;第四部分、強化管控——宗教新秩序的實踐;第五部分、新時代——中國基督教;第六部分、新時代——中梵關係;第七部分、外篇——「六四」三十年悼劉曉波。書末是跋和文章出處,作者不忘提出他對內地教會的吶喊和四個必須。

近年的中國宗教政策出現重大轉變,黨國對宗教領域,已展開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厲的管控。當權者企圖建立的,是怎樣的宗教新秩序?基督教在其中又面對怎樣的挑戰?書中首先闡述近年黨國宗教政策的轉變,接著分別從「『法』治化」、區域解讀、管控新秩序三方面分析,最後再以基督(新)教及中梵關係作個案研究。今年又適逢「六四」三十周年,特別收入數篇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有關的文章作悼念。本書全面、具體、仔細剖析新時代的政教關係,有助讀者認識和關心中國教會的生存環境、困難與需要。

邢福增教授是香港著名宗教歷史學者,從事中國基督教及當代中國政教關係研究多年,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多年來他關注內地的地上和地下教會的處境,以及宗教政策的改變。在1990年代曾寫過幾本有關內地政教關係的書,其中以1999年出版的《當代中國政教關係》最有名,內容提及中共的宗教政策,是基於「消滅、打擊、控制」等原則,批判中國政治對神學思想的約制。2015年起,特別關注內地拆十字架事件對政教關係的影響。此外,他是位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曾先後獲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模範教學獎」(2010年)、神學院最佳教學獎(2014年)。個人著作近二十種。與妻子育有兩子。

*原載於《時代論壇》(1674期/ 2019年 9 月29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