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
2018年6月29日,一本名為Squeezed: Why Our Families Can’t Afford America的新書在北美面世,迅即引起學術界和愛書人廣泛注目和力薦。《時代週刊》票選本書為22本「今夏必讀新書」(22 New Books to Read This Summer)之一。潮流雜誌Nylon12月號也選出這本書為「2018年迫不及待想讀的50本書」(50 Books We can’t Wait to Read in 2018)之一。2017年底出版的《出版家週刊》更預選本書為十大政治與社會實況佳作。本書中文譯本旋即在2019年3月初在台北推出,書名是《被壓榨的一代》,透過美國社會現況反映中產階級消失真相,進而探討到底是甚麼讓他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
作者艾莉莎.奎特(Alissa Quart)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於2010年擔任哈佛大學尼曼研究員(Nieman Fellow)。目前是非牟利機構「經濟困難報告計劃」(the Economic Hardship Reporting Project, EHRP)的執行主編,致力報導中產家庭追尋「美國夢」所面對的當前困境和不公現象,試圖從政策面、現實面與心理面給出解決方案。她又曾為《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倫敦書評》、《紐約週刊》等刊物撰稿,並一直擔任《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專欄作家與特約編輯。著作包括Branded: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Teenagers (2003)、Hothouse Kids:The Dilemma of the gifted child ( 2006)、Republic of Outsiders: The Power of Amateurs, Dreamers and Rebels (2014)和詩集 Monetized (2015)。現居紐約。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定,當中產階級興起及增多,意味著他們理應是消費力強大、帶動經濟成長的中堅族群。奎特卻提出「中產階級失敗漩渦」(the failing middle class vortex)的說法,她以紐約市為研究場所,指出在所得成長緩慢,以及維持社會地位成本上升的夾殺之下,人們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志向與工作型態,極端者甚至工作過勞或至死,結果成效仍遠遜於預期。除非能看清經濟趨勢與制度的本質,人們才能找出解決之道。
《被壓榨的一代》是一本由心理與社會經濟困境所構成的書。此處所講的「壓榨」,是指來自個人經濟、社會地位和自我投射的壓力。全書共十章,前八章揭露中產階級生活困境,在訪談過程中,作者發現有許多家庭無力負擔養育孩子的費用,即便是看似不用為錢煩惱的單身貴族,也為維持生活水平而苦惱。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受訪對象,有教授、律師、會計師、工程師、護理人員等等,他們曾以為「自己接受的職業訓練或個人背景,能確保過上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事實卻不是如此,其中不少人更成了在職貧窮,入不敷支,月月只靠信用卡來延後債務,苦不堪言。高學歷不再是就業保障:教師不得不在放學後開 Uber 賺錢;機器人取代藥劑師、護理師等醫療工作者;高階知識分子只能在大學兼任授課,永遠等不到正式教職。他們對財務焦慮、對工作氣憤、甚至對深陷膠著的自己感到羞愧不已。育兒、教育、住房等生活成本飛升,實質薪資卻成長停滯,連家庭也被重新定義(出現共親職教養、共用住房等概念⋯⋯)。第九章描述只有百分之一的富人的享樂人生;第十章預言機械人將帶來人類社會新秩序。
作為被剝奪感最深的一代,我們不自覺地容易淪為掉入貧窮線之下的一群,沒有辦法,找不到出路⋯⋯作為受薪族檢視自己的生活、剖析當前局勢,理解職場向上流動已成往事,早日找份「真正的」工作或真的能夠「做自己所愛」的工作已是夢想成真的事⋯⋯本書「後記」中作者仍竭力為讀者提供面對如此不平等生活的因應之道,和為自己預備出路,不容錯過!本書誠為「零工經濟時代」必讀之選。
撰寫這篇文章時,香港已進入「反送中」抗爭長達兩個多月的持久對抗中,沒有人知道能如何落幕。但只要細心想想,此地長久以來以高樓價政策帶動經濟發展,正好是個「被壓榨」社會的典範,年輕一代連爭取住「劏房」的權益也沒有保障。還有每天配額的新移民不斷前來蠶食(或共享)資源。當中不少人甚至抱了「必死」的決心來投入抗爭,特區政府管治高層明白嗎?
*原載於《時代論壇》(1670期/2019年9月1日)
(章題圖片來源)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