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鼓勵各國尊重圖書版權,教育並推動全民閱讀。為了各取所需,這日又被稱為「世界讀書日」、「世界閱讀日」、「世界書香日」等。日子確立在4月23日,是要紀念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和好些著名作家都是巧合地在這天辭世,聊表敬意。這是一個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發掘閱讀樂趣的日子,並表揚那些促進人類社會與文化發展作出貢獻的人。慶祝的想法源於加泰隆尼亞的聖喬治日風俗,當日書店售書會附贈玫瑰。
2000年起,教科文組織又與其他多個國際圖書組織合作,啟動了「世界書都」(World Book Capital)活動,票選一座城市成為每年的「世界書都」,慶祝和表揚人類的圖書事業,培養閱讀和包容的文化,從當年4月23日至翌年4月23日止。2019年書都是阿聯酋的沙迦;2020年則是馬來西亞的吉隆坡。
多年來,香港雖然每年都有相關的閱讀日活動舉行,但由於缺乏長線歷史視野和文化底蘊,一直只能停留在「十大好書」的層面,倚賴名人效應推動,既不能理出準則,亦難於建構脈絡框架,影響極為有限。香港教會的情況其實也沒有太好,除了部分教會屬校仍有推動學生閱讀外,堂會大多無視信徒經歷狹窄,對鼓勵信徒閱讀沒有方案,不存計劃,其情可悲!尤有甚者,一些堂會更常常視屬靈書籍售賣是「商業」行為,書攤「到會」服務理當「付費」才算「合情合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近年美國流通著「聖經文盲」(Bible Illiteracy) 的現象和說法,發現基督徒雖重視聖經卻不求自力讀經,空有閱讀能力卻對聖經知識貧乏,幾近「文盲」程度,經常鬧出連篇笑話,亟需正視。時移勢易,世局變得愈來愈複雜。今日但見人人都在低頭滑手機、平板。網絡發達改變了人的習慣和關係,締造出一個人人「似在閱讀、實非閱讀」的新態勢。面對多元紛擾的處境,信徒該如何應對?
早年寫過《別埋沒你的頭腦》(Your Mind Matters, 1972)一書鼓勵信徒閱讀的斯托得(John Stott),在1984年出版了時代經典著作《當代基督教與社會》(Issues Facing Christian Today),[1]前瞻性地向那個年頭的讀者提出了十六個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沒有廣泛和恆常閱讀,這位世界級教會領袖如何能提出他的識見?此書也成為那一代教牧信徒思考信仰的入世指南。
筆者夢想香港教會為信徒打造一個「齊齊來閱讀」的新景象,以「信徒閱讀運動」凝聚堂會和信徒成為「書都」、「基地」,多多閱讀。讓信徒成為「不離地」、踐行信仰的時代信徒。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第2853期 / 2019年4月28日)。
(章題圖片來源)
[1]編按:原著於2006年修訂(四版),增加了討論生物科技發展的議題。中譯增修版改名為《C型觀點——基督徒改變社會的行動力》(校園,2009)。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