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主耀
四月九日是潘霍華的死忌,也是「佔中九子」的宣判日。
七十四年前(1945年),潘霍華因密謀參與推翻納粹政權,最終被判絞刑;七十四年後,「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等九人因發起「佔領中環行動」而被判「串謀作出公眾妨擾」罪成。縱使時空相隔,處境不盡相同,但卻同呼應著耶穌基督在世界裡的呼聲。
潘霍華認為,世界的實在藉著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與上帝的實在合而為一。從此,當我們經驗世界的實在時,同時經驗到上帝的實在;同樣,當我們經驗到上帝的實在時,同時經驗到世界的實在。這蘊含了世界的呼聲,就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對我們的呼聲。因此,回應世界的呼聲,就是回應耶穌基督對我們的呼聲。唯獨當我們願意回應世界的呼喊,並勇於承擔世界的責任時,世界的「基督性」才能被活現出來,上帝的旨意才得以成就。
陳健民教授曾在接受訪問中坦言,潘霍華的神學思想幫助他重新認識教會的使命,並且重新思考生命該如何實踐。倘若他的行動與潘霍華的思考相仿的話,發起「佔領中環行動」正是他對香港具體處境的一種回應,更是對香港社會的責任承擔。在民主仍未落實的具體時空裡,他不得不作出冒險的行動來回應市民對真普選的訴求,同時對不公義的制度發出控訴。這誠如潘霍華最終選擇參與推翻納粹政權一般,那是對世界的回應,也是對基督的回應。
潘霍華曾道:“To be a Christian is to be fully human”(《獄中書簡》)。這也成了陳教授對「你是不是基督徒」的答覆。筆者想起紀錄片《地厚天高》的一句話:「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片中梁天琦曾敲問世界:「我是否真被選中的人?真的要肩負香港的命運,成為你們的英雄?我本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廢青……我好像做了一個夢,因為到最後我甚麼都得不到。」不知道「佔中九子」是否同樣認為自己到了最後甚麼都得不到,然而,肯定的是梁到了最後並不想成為英雄。若潘霍華依舊活著,我相信他亦不想成為英雄,因為耶穌基督顯然也不是要成為英雄。猜想陳教授也不是為了做英雄,也不想被視為英雄。大概他只是想做一個真實的人,僅此而已。
然而,那些不住把抗爭者視為(人民)英雄的人,究竟帶著甚麼意圖呢?這種英雄式的想像到底反映著甚麼想望?或許,我們都只是想從自身的責任中逃離。藉著把他們塑造成英雄,我們便能把責任和焦點轉移到他人身上,然後繼續躲藏在暗角為他們鼓掌。無意之中作出分野:他們是英雄,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只能等待英雄拯救,除此以外,別無他法。到了最後,世界不曾改變,就連我們自身也是如此。
—
羅主耀
九十後,初嚐文字工作。相信文字滋養生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