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儘管盧雲神父(Henri Jozef Michiel Nouwen)早於1996年9月21日病逝故國荷蘭,他的著作卻已成為追求屬靈操練者的必讀和愛讀。根據《維基百科》統計,盧雲著作共有39種,售出了超過700萬冊,並有多達三十餘種語文版本全球通行。然而,讀者的印象應遠多於此,或該有將近五十種吧!原因可能有四:一是計算包括別人為他編撰的靈修小冊或作品集;二是有些著作被分成多冊出版;三是盧雲還在生時已完成等待付梓者,包括《你能飲這杯嗎?》(Can You Drink the Cup? 1996)、《亞當:神的愛子》(Adam: God’s Beloved, 1997)、《安息日誌》(Sabbatical Journey, 1998;中譯本分為三冊)、《和平路上》(The Road to Peace, 1998)等;四,由「盧雲思澤基金會」(Henri Nouwen Legacy Trust)整理盧雲遺物手稿後出版者,這樣的中譯本便至少有三。
第一本是《化哀傷為舞蹈》(Turning My Mourning into Dancing, 2001),原著由Timothy Jones編撰。在追逐快樂的文化中,哀傷很不受歡迎,更多的人甚或會迴避,佯裝不見。盧雲卻反視哀傷為珍貴資源。書中實際地提出跨越困難有五度進程,幫助讀者洞察哀傷的意義,從而踏上盼望之路,在黑夜中仍能與上帝翩然共舞。在「九一一」恐怖襲擊的那一年,此書成了許多人得著安慰的讀物。
第二本是《向下的移動》(The Selfless Way of Christ, 2007)。在這本小書裡,盧雲一針見血指出世上有三個向上移動的試探:有功效、引人注目、有權勢。這三個人們習以為常和理所當然的概念,常常挑動世人要行使自己的權力、追求成效和發揮影響力,連基督徒群體也毫不例外。盧雲於1981年在耶魯大學任教期間,在期刊《寄居者》(Sojourners)上連載了系列文章,正是本書講論「基督的捨己之路」的內容,在「優皮」年代(Yuppy: young, upwardly mobile professional)為信仰發聲。他自己也身陷「優皮」品味和價值試探中。身為長春藤聯盟大學教授,又是深受歡迎的作家,他經常要在自己的召命上掙扎。即連他獨自旅居拉丁美洲貧窮人中生活,或是投進修道院中修行,掙扎仍舊相纏。1986年,他毅然接受召命到多倫多方舟團契擔任牧職,真正告別向上移動的試探,體會甚麼是「向下的移動」(Downward Mobility)。全書講論「向下的移動是基督徒的呼召」的三個向導、「往上移動的誘惑」的三大試探,以及「靈命的塑造與操練」三個密技。
第三本是《回家的渴望》(Home Tonight),內容和結構都與1992年初版的《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一書相似,講述「浪子回頭」的聖經故事,和荷蘭名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同名畫作的屬靈意義。後者是盧雲在1987年夏天在聖彼得堡隱士園美術館觀賞上述林布蘭的名畫後,反思小兒子、大兒子,以至於自己的經歷和父神的關係,經過多年沉澱後的作品。前者則是《浪子回頭》出版前三年多,盧雲在溫尼伯(Winnipeg)療傷期間,帶領一群來自世界各地「方舟群體」工作人員,舉行了為期三天工作坊,以「浪子回頭」的聖經故事和林布蘭的畫,分享他獨處時思索福音書故事和畫作的私密經歷,並透過聆聽、寫日誌、神思等操練,督促與會者也讓浪子的故事成為自己最私密的一則故事。時光倒錯,那次工作坊的內容直至2009年才由遺稿管理人Sue Mosteller編輯成書。兩書很適合互補和對照閱讀。
此外,還有兩本經修訂出版的小書。一是《尋找回家路》(Finding My Way Home, 2001)。盧雲去世四年,Crossroad出版社率先把1995年出版過的三本小冊《權能之路》、《和平之路》和《等候之路》修訂,加上一篇未曾出版過的文章《生死之路》,成為前後連貫有關「生命和靈命的導引」的作品。《生死之路》取材自盧雲在芝加哥天主教全國愛滋病會議講稿,併合他為《交叉點》(Crosspoint)雜誌的訪談稿,由Sue Mosteller整理寫成,勉勵讀者用心聆聽,接受生命的真相,學習超越成功,超越軟弱和卑微,甚至超越死亡本身。另一本是2005年出版的《和平篇章》(Peacework)。本書部分內容取材自1998年出版的《和平路上》,反思禱告、抵抗和群體。
盧雲雖已離世許多年,但他的遺著並沒有與時代脫節。著名作家楊腓力就因閱讀《向下的移動》深受感動,他更衷心分享說:「當我第一次接觸盧雲所說『向下移動』這個詞時,整個人都被當中所隱含的激進、有違常理,但又異常真實的信息所震撼。他所回想的耶穌信息,幾乎和當代社會與生活的每一件事情都牴觸。否認耶穌的話語,最終只會讓我們落入今天所面對的各樣急迫難題中:全球暖化、貧窮、深層的異化感受。也許,現在改變還不太遲,而盧雲已經為我們指出了那條改變的路。」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647期 / 2019年3月24日)。
(章題圖片來源)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