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樂敏

文字藝術-07.png

入行將近十年,與出版沒有「因了解而分開」,不過有些觀察和體會,也許值得與對出版工作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一、不宜對文字工作有過分浪漫的想像,以文青閱讀的心態入行,覺得有青草地溪水旁伴讀書稿。現實是每天可能要花上半日時間回覆電郵、處理雜務。除了編輯實務(例如審稿、校對)之外,尚有追稿、預備合約、計算成本、處理版權事宜、構思宣傳活動、撰寫大量文案、與不同部門或人士溝通等。記得在我入行之初,工作幾乎如同辦公室助理一樣——執文件、寫會議紀錄,整整一年時間都在打雜,最多是間中幫同事校對經文、修改註腳,並從他們的校稿中學習改動的幅度和判斷。連相對簡單的二校也要差不多兩三個月後才有機會嘗試,主力通讀的三校,更是入職第二年才可以沾手,並從簡單的書開始。

二、每個編輯都是一個品牌,因為從構思、組約稿到執行、出版,都反映編輯獨特的知識結構和版圖——有沒有尚未展開的話題?有沒有新的見解和可能性?我們對生活世界有甚麼看法?如何將這份理解和想法,透過出版的技藝(包括但不限於技術)與對象分享?因此思考能力重要,執行能力也同樣重要。

三、創意不一定是從無到有,正如知識的建構一樣,肯定不是來自真空的語境和世界。創意的呈現也可以見於資訊的重組、包裝和整理,所以我們沒必要全然推翻傳統,但在觀察時一定要帶著批判的眼光,既為某些做法定位,也在明白其用意之後重新想像,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可能。

喜歡閱讀不等如勝任出版工作,編輯也不止是為作者改錯字和校對的文字藝術師。若作者、投資者和出版社負責人以為編輯只是為此而生,沒有任何獨特之處,換了任何一個識字的人也能做到;甚至是將個人意志凌駕出版專業(特別是對封面、版式、字體、書度、紙質等的干涉),以為編輯只是執行意志的人,恐怕是對這份工作的最大誤解和侮辱。

懂得作者、體會讀者,可能是編輯的天字第一號條件,所以同情地理解的心腸很重要。願編輯可以按照他們對書稿的直覺盡情發揮,在作者、「腦細」、投資者的張力之中存活,並捍衛設計師免於「爆花」、「放大」的自由;也願每本好書都能如其所是地出版,得到如其所配得的尊重與欣賞。

章題圖片來源

*原載《時代論壇》(1619期,201899日。)

潘樂敏
德慧文化出版企劃。《時代論壇》專欄作者。誤闖宗教研究,悟入出版歧途,深信文字工作只是編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