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樂敏
某天下午茶時間在「奇趣天地」散步,徘徊文具貨架之際,聽見此起彼落的笑聲。當時有兩組校服少女在專門擺放閃閃旅遊書的書架前,分別拿著兩本作小組分享。我當時如同怪嬸嬸或臥底一樣,掛著沒有聲音的耳筒細聽。
她們一行八人,其中一組正在討論書上的兌換資訊,還要為彼此設題:港元幾錢即是韓圜幾錢,作突擊小測,即問即答。另一組少女呢,則跟著書後通勝教英文一般的對照表唸唸有詞,「乜乜乜唷物物物唷」地讀,就連「水蛇春咁長」的都一字一句嘗試讀出。偶有計算錯誤、發音不準,就互相練習和檢討……這樣的閱讀興趣和心得分享,根本就是出版社和編輯夢寐以求的研讀小組和讀書會吧。
網絡流通、智能電話流行,她們大可以從Google大神得著上述種種資訊,參考即時兌換懶人包,又可以用App學讀音甚或即時傳譯(旅行時真的一句外文都不用學),總之一切都在彈指之間。
曾幾何時,資訊沒現在那麼流通,書籍出版總是容易得到時代的好處;人們也傾向以閱讀來得到較為可靠的資料和深刻的反省,似乎不愁沒有讀者。不過後來,也許就像電視大台不思進取一樣,書籍出版的門檻變低,似乎只為了「留個歷史紀錄」而做,甚或是「為印刷而印刷」;忘記創新、沒有驚喜,載體甚至慘成歷史附庸,毫無主體意義。人們的好奇心大概不會因而消失,但書不好看,就自然趨向好玩好睇的新事物——網媒、YouTuber等等。加上網絡平台已經可以做到簡單排版,甚至比書籍版面更有彈性,書籍讀者流失,實在自然不過。
也許,這個見聞之所以振奮我心,是因為人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沒有被「唔夠好睇」的書消滅,就連一堆不能構成字面意義的通勝式韓語發音,也能吸引她們躍躍欲試、樂此不疲。或者我們的任務,就是發現讀者的思考和好奇心何在何來,抓住其吉光片羽,並從知識版圖中發掘有用資源以展開話題——為甚麼日韓偶像的名字可以漢字對照?為甚麼韓文發音會像漢語?「漢語文化圈」包括哪幾個國家?語言改變背後有甚麼歷史社會因素?又為各地文化帶來甚麼改變?最好當然是更進一步,善用作為載體的書籍,使之有血有肉,以致媒介都成為信息的一部分。
讀者閱讀品味提升了,但始終滿有好奇心。願我們急起直追,心意更新而變化。
(章題圖片來源)
*原文刊於《時代論壇》(1614期 / 2018年8月5日)。
—
潘樂敏
德慧文化出版企劃。《時代論壇》專欄作者。誤闖宗教研究,悟入出版歧途,深信文字工作只是編輯的開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