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兆斌
過往一年,因研究關係,有機會到英國、德國和美國修讀短期課程和出席學術會議,期間參觀了牛津大學、海德堡大學和哈佛大學。雖然自己沒攻讀這些著名學府的學位課程,但在這幾所大學短暫逗留,足已眼界大開。「眼界大開」,不一定指「外國的月光特別圓」,但所見所聞,哪管優或劣(正如我往後寫到的),皆值得反省;希望在這專欄與大家分享。
去年三月到牛津大學發表論文,期間入住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這書院出名,除因現任英國首相文翠珊和現任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曾經入讀,也因那裡有一個漂亮醉人的花園。聽說,它是牛津大學裡最美的花園。
美好景致,不應浪費,有老師索性以這花園為課室。一天,我見二十多位學生圍著一位老師,在柔和陽光與鳥語花香下專心聽課。這畫面,深深地抓著我——沒有簡報PowerPoint,沒有音響視聽器材,沒有任何現代教學科技,甚至,沒有「較原始」的黑/白板與學生桌;有的,只是「最原始」的講、聽和筆記。那刻我想,我多麼希望融入這幅聽課的圖畫裡。
我不是恐懼科技,但我恐懼因要學懂操作原是為了幫助學習的科技,從而扼殺真要學習的空間、消滅學習的動力和熱情;我不是緬懷復古,但我緬懷最簡樸單純的學習——只專注聽課,專心做筆記、思考、沉澱所思所想,並化作屬於自己識見而不用分心於叫人目眩的網絡世界。那個「戶外課室」,其實有和煦的陽光、悅耳的鳥聲和柔柔的微風;但學生的專注讓我明白,這些沒有令他們分心,反而使他們留心聽課。
怎樣的環境才算是好的課室?怎樣的環境才叫人愛上且專心上課和學習?這值得我們思考;但當中的關鍵,看來不是甚麼「土地問題」,也不是甚麼「創新科技」與「智慧城市」的考慮,卻關係我們如何理解授課與聽課、教與學、自己與世界的根本。
—
何兆斌
神學人,深信信仰與神學不可分割——生活需要神學,神學即生活。著有《神漂——本地神學札記10堂課》。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