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永財

記憶-64.png

不知哪裡出了問題,好些基督徒的生命和信仰完全建基於一些信條(更準確地說,可能是教條)和一些(數量很少)金句上。對人生種種複雜問題,他們都以不變應萬變,用那些信條和金句來應付。偏偏這些基督徒往往又喜歡給別人意見,與別人「分享」他們這些「得著」。這些基督徒對生命和信仰的膚淺理解,可以給我們在記憶這個課題上有很深刻的思考。

最近,我在教會提起患腦退化的媽媽在天氣寒冷時不肯用暖爐。教會一個姊妹第二天用WhatsApp發了一個很長的信息給我,建議我怎樣幫媽媽保暖。她提的建議,大部分對我媽媽都完全起不了作用,少部分則是我們早已在實行的。我媽媽的問題主要與腦退化無關,而是基於她小時候在家鄉經歷饑荒,同時媽媽失去父母兄妹,成了孤兒,由嬸母養大,性格因而變得相當扭曲,心理又有嚴重問題。故此,適用於一般腦退化長者的方法,對她往往都不管用,我們幾兄弟姊妹幾十年來,也因她而承受了很多壓力和苦楚。我看了那個長篇大論卻完全無用的信息,已經感到有點不耐煩。但想到她也是出於好意,便耐心回覆。信息來回幾次後,她彷彿明白我們的困境,卻拋出一句金句來安慰我,我立時不再回覆。

後來我在臉書發文講述這事。之後另一位姊妹問我,那個姊妹用甚麼金句令我那麼氣惱。我叫她猜一猜。她想了一會說:「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她猜對了。可見這金句被基督徒用得多麼濫。這樣亂用金句不單不能安慰人,還有可能中斷溝通。而更匪夷所思的是,用這金句來安慰我的姊妹是一位社工。這種溝通方式與我對專業社工的印象簡直南轅北轍。

關於記憶,基督徒另一常用的句語是「原諒及忘記」(forgive and forget)。這句話和「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同樣問題是:不是你勸人忘記,別人便可以忘記。一個人記得甚麼,忘記甚麼,有很深層和複雜的原因。而且聖經也從來沒有教導人忘記過去,否則為甚麼有整卷申命記,苦口婆心地提醒以色列人,他們在曠野幾十年的過去?為甚麼聖經有那麼多歷史記載,提醒讀者人與神的種種過去?

要好好處理過去的創傷,不能靠忘記,因為根本不可能真的忘記。美國基督徒作家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在年僅十歲時父親便在家裡自殺身亡,這件事纏繞他一生。後來他自己成了父親,又面對大女兒罹患厭食症,差點喪命的悲劇。布赫納除了寫了很多小說外,也寫了幾本書講述自己的人生,近年出版的兩本書,The Remarkable OrdinaryA Crazy, Holy Grace: The Healing Power of Pain and Memory也觸及記憶這個課題。他藉著重述自己的過去,治療自己的創傷。他回想女兒因厭食症入院,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他和妻子怕得要死時,從回憶中找到安慰。他記起那時有兩位他不認識的牧者突然出現,邀請他和妻子吃午飯,帶他們到附近的大教堂,讓他們參加那裡的通宵聚會。他說這兩位牧者是神差派來拯救他的。

我也有類似經驗。我十四歲,讀中三時,開學大約一個月,爸爸便因肝癌去世。爸爸去世那天,我沒有上學。第二天回到學校,班主任問我前一天為甚麼沒有上學,我說爸爸剛去世。她甚麼都沒說,只向我要請假信。我將請假信奉上,但心裡涼了半截。後來同學告訴我,英語科老師叫我小息時到教員室找她。我去見老師時,她同樣問我前一天為甚麼沒有上學,我同樣說爸爸剛去世。她溫柔地對我說:「那你要更努力讀書了!」我心裡感到一陣暖意。而我後來真的很努力讀書。現在回想起來,班主任的涼薄也是好的,因為更能反襯出英語老師對我的關心。我不能確定英語老師那句話對我有多大幫助,但肯定那是我年少喪父的黑暗中一點暖暖的微光,也令我在回憶過去時看見上主的恩手,雖然那時我還未認識祂。

當然,記憶也會騙人,記憶也並不全面。但我相信在上主帶領下回頭審視過去時,我們總能夠看見恩典,總能夠在過去的偶然中看見上主的安排。而這總比輕率地說忘記管用得多。

這篇文章的題目「說吧,記憶!」取自文豪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晚年的回憶錄Speak, Memory。我相信我們需要讓記憶說話,而不是將記憶埋葬,才能更好地活在當下,面對將來。

但願基督徒不再將信仰和人生約化成教條和金句,面對複雜的人生,我們能夠學懂多聆聽,不要急於給人建議,不要急於下定論。

(章題圖片為攝影家 Jennifer B. Hudson之作品。圖片來源:https://goo.gl/8u95Dg)

陳永財
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傳譯文學碩士,英國特許語言學會會士(FCIL),自由翻譯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