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然

聽道者-52.png
Ivan Makarov (1822-1897), “Sermon on the Mount” 

一場講道怎樣才算得上為上乘?有甚麼元素是一場好的講道必不可少呢?在討論以先,你或者會問我是何許人,憑甚麼在這話題上指東畫西。確實,不才並非甚麼神學院老師,也未接受過神學訓練,只是聽道聽了十多年,難免有些感言。不才只想站在聽道者的角度,指出一場好的講道不可或缺的元素,盼各聽道者讀畢文章會有所共鳴。

對聽道者而言,一場好的講道大概在於能改變生命,使人目光轉向神,讓信仰群體信心更為堅固。按此理解,我們首先要指出,甚麼元素是一場好的講道不必包含的。一場好的講道不必十分高深(更不必故作高深),只要能把講題說得清楚明白就好;不必笑話連連,聽者像是在看棟篤笑多於聽道;不必滿是口訣、順口溜,硬要人記得每個講道要點,像是傳授武功時怕漏掉一招半式似的,其實只要講道內容有條理,聽道者很易就能理解和記憶了;不必要求聽眾當刻立甚麼甚麼志,因為當聽眾步出禮堂,這些突如其來的立志多半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不必像個錄音機,反覆說着同一道理,彷彿一個道理多說幾遍便能內化於聽道者的價值系統,畢竟,價值系統由日常生活經驗累積而成,實非半小時的講道就能扭轉乾坤。當然,這些元素不是一場好的講道必然有的,但相反亦不是一場好的講道必然沒有的。有或沒有並不重要,只要這些元素不會喧賓奪主,把講道最重要的元素蓋過就好了。

那末,甚麼才是講道最重要的元素呢?若講道要改變人生命,使人目光轉向神,讓信仰群體信心更為堅固,到底甚麼元素是不可缺少的呢?一場道要講得好,最重要的元素莫過於是有格言般的提醒。格言之為格言,在於它簡潔扼要,把道理精煉成幾字短句,人一聽見就像觸電般靈機一動,格言般的提醒亦是如此。而提醒之為提醒,在於它是一根刺,扎入人心,挑戰人根深蒂固的信念。提醒往往要求聽道者用不熟悉的視角看他熟悉的事物,並得出他不熟悉的結論。它挑戰着聽道者某個慣常看事物的角度,迫使他質問自己這習以為常的角度是否神所喜悅的,甚至是否神唯一喜悅的角度。這樣的質詢不會使人頓時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它只是打開一個缺口,一個使生命改變可能出現的缺口。

格言般的提醒不能當下扭轉人心,它只使人靈光一閃,為聽者打開一個小缺口、開啟一個新視角,使他在之後的生活能偶爾從這新視角看事物。若新視角落在好土,它便能慢慢成形,也就是說,這新視角會越來越多被用來看事物。當新視角在聽道者的價值系統佔了主導地位,壓過之前習以為常的視角,這樣,人原先不熟悉的視角便變得熟悉起來,之前熟悉的視角則變得不再熟悉,這就是生命的改變了。由此可見,一場好的講道藉格言般的提醒,便能與聽道者的生活和生命連結起來。

聽道時,人一旦聽到這格言般的提醒,一場對話隨即開展。提醒問道:「你是否願意讓我為你心打開一個小缺口?還是你要抵抗我?」聽者不用點頭或搖頭回應,他以謙虛受教的心或是剛硬的心作回應。全場聽眾同在聽道,但提醒只向聽者一人提問,它在他心中發問,迫使他作選擇,以這選擇測試他是否願意把目光轉向神。

有趣的是,雖然這格言般的提醒只向聽者一人發問,但它能使聽者們團結起來。在聽道以後,聽道者帶着那個小缺口回到教會以外的生活場景,他若偶爾用這新視角看從前熟悉的事物,這新視角便逐漸在他心中成形。可是,新視角要成形,總是很不容易,因為人原先的視角定必會窒礙它成形。當幾個聽道者都在面對同樣的困難,那便是我們的契機,讓信仰群體中的我們能彼此攙扶、互相勉勵。幾個聽道者若有幸這樣同走窄路,他們大抵都會打從心底說:「感謝神!神是我的神,也是我們的神!」

(*章題圖片來源:http://www.ncregister.com/blog/philip-kosloski/instruct-the-ignorant-the-first-spiritual-work-of-mercy#ixzz3m1nZNzC3)

黃偉然
一個平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