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川貝

小城-49

最近看了《小城風光》(“Our Town”)舞台劇,是20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劇作。故事講述在一個最普通、普通到有點沈悶的小鎮上,幾個尋常人家的日常生活逸事。

主角是年輕的愛美麗,她一生平淡簡單。父勤母儉,恩愛如昔;自小就與鄰居男孩青梅竹馬,最後順利走進婚姻,幸福美滿。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就是人生勝利組了。

一個平凡至極的人生,轉捩點出現在最後一幕:原本幸福快樂的愛美麗,卻在生產第二個小孩時,難產去世。只留下靈魂在人間穿梭的她,在葬禮過後,重返自己的歷史,猛然發現人生短促,時光轉逝,悔不珍惜當初每一個看來「平凡」的時刻。

故事也在此頓悟下結束。

整個劇作以清晰的三幕劇構成(日常生活→戀愛與婚姻→死亡與永恆),將人生濃縮成三個階段:平凡至極的每一天、尋找婚姻戀愛的過程、總不能離開死亡與渴想永恆的困局⋯⋯每個觀眾也隱約覺察自己的人生也如此,由是在落幕時認同劇作的主旨——珍惜當下。

最近看《尼希米記》,也可與這三幕劇相呼應:

第一幕:日常生活/背景簡介——尼希米自決定帶領民眾建城牆後,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與劇作一樣,先仔細描述主角身處的地點(當時耶路撒冷的特色)、每天生活的重覆事件(修建工作、與身邊人相處的張力、面對多重危機、困難),助聽眾代入經文世界,並與今天身處世界的「日常生活」產生共鳴。

第二幕:故事發展出正向、美好的高峰——以色列人終於突破重重危機困難,修建城牆完畢,並在以斯拉及其他領袖帶領下,開了場「福音盛會」,眾人宣讀律法書、禁食認罪、簽名悔改、稱頌上主。人人都被激勵振奮,願意立約聽從及遵行上主律法。

到此,劇本宛然Happy Ending,進入幸福美滿大結局。但有趣的是,《小城風光》在第二幕一開展時,敘述者就洩露了故事將由生命走向死亡。同樣,在《尼希米記》第九章的記述中,提到上主在昔日到如今,多次不斷垂聽人悔罪祈禱的歷史,也暗示了人總有悔約離開神的可能。

第三幕:愛美麗離開人世,以超脫的身份再重返人間,因而悔不當初。尼希米整頓一切後,按照與王的約定,離開自己所愛的族人,返回波斯。十二年後,他重返故地,卻發現一切竟「打回原形」,又回到最初的起點,耶路撒冷又變回昔日荒涼的光景了。我們不難感受到尼希米此刻對人生無奈、唏噓的感嘆。

正如我們每天在重覆又重覆的生活中,為堅守信仰,也曾在許多危機困難面前,按上主呼召,努力為主作工、修建過不同的城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實比許多修復工程難上千萬倍的,是今天我們這一羣「回歸者」的破碎心靈。

我們都是罪人。人本質的善忘、軟弱、罪性,並不能靠一次性的「修築」就可解決。信主年日愈久、為主事奉路愈長,就愈明白人在「不能不犯罪/可以不犯罪的自由」之間的掙扎,是人生每天不斷重覆出現的課題。

就如《尼希米記》八至十章一樣,真正的出路是回歸根本,back to basic。每天在掙扎的生活中,繼續宣讀聖經、認定若自卑禱告、尋求主面,上主必從天上垂聽每個軟弱的祈求。唯有讓真理成為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我們方能在世界中,讓主不斷修築我們破碎、軟弱的內心。

川貝
80後新手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