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華多羅

改革的關懷與反動的結果-42.jpg

2017 年是改革運動五百週年。1517 1031 日馬丁路德發表後來稱為《九十五條論綱》的辯論文,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走向。關於路德的生平、思想和影響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棟,筆者無意(也沒有能力) 再為此添上磚瓦。只想從引起路德辯論的原意之中引出對今日香港的一些啟發。

路德生平有兩個小故事,可以反映他在辯論背後的關懷。改革運動前,在路德的牧區有一個少年自殺,據當時教會的教導自殺者不獲救贖,這使家屬十分痛苦。路德卻為少年行葬禮及安排遺體葬於教會墳地,說明基督接受死者,此舉在當地引起爭議。一次,教廷的使者到威登堡販賣贖罪券。路德遇到一個窮得三餐不繼的人,這個人卻要儲錢為死去的親人買贖罪券,此事使路德非常忿怒,將身上的金錢給予他,著他不要再買。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贖罪券是為死者早登天國的方法;在不少知識分子和當權者的眼中,贖罪券只是教廷濫權巧立名目的斂財工具。故他在《九十五條論綱》寫道:「必須訓示基督徒,如果沒有多餘的錢,就應當留足家庭的用度,不要把錢浪費在購買贖罪券上。」(46條)以上的事跡說明,路德的辯論並非純粹是教義的問題,其背後有心懷牧民的動機。

事實上,贖罪券只是救贖的教義失焦於基督的病徵。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施馬加登信條小問答等著作並不是反對教會有宣赦權力的「鑰匙職」,他所針對是基督的位置在教會的補贖、小文化等教導中失焦。而平民百姓只能聽從教會的吩咐而行,才有機會讓人中飽私囊,使百姓受害。故此,路德並不是鼓吹只需相信就得救而可以忽略任何建制、歷史或輔助,關鍵是這一切都要聚焦基督。時至今日,仍有人批評路德是「唯信主義」,正忽略了他在牧養前線中所發現的問題,而改革的聲音是因當時教會瀆職而起。

這些背景對路德日後的改革影響深遠。社會上,路德及其同工墨蘭頓(Philip Melanchthon,又譯梅蘭希通)提倡建立學校,提升人文教育水平和讀寫能力,並成為日後公立學校的雛形,故後人譽墨蘭頓為「德國之師」(Praeceptor Germaniae)。此外,他向地方的富豪和諸侯募捐建立濟貧基金 community chest),幫助生活困難的平民過活。他也對教會內進行改革。路德把聖經從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翻譯成本地語文(即德文),使閱讀聖經不再是教士和知識分子的專利,普通人也能親自領受上帝的話。再者,他提倡只有在聖經內基督設立的洗禮和聖餐為聖禮,亦重視崇拜講道的分量,使基督和上帝的道成為教會的聚焦。此外,他以本地德語寫下大問答小問答等著作,對平信徒培育和明白聖經教導有莫大幫助。這一切使民眾脫離盲目迷信的敬拜而走向更具知性和敬虔的信仰,亦把基督教信仰的價值有效地彰顯在社會之中。後世稱此為「世俗化」的運動,為日後啟蒙時期和科學發展打下基礎。

馬丁路德從關懷民眾到改革教會的進程,筆者有意與今日香港的情況對照。香港自雨傘運動後,更多人起來參與社會運動,要求改變的聲音此起彼落。他們大都不滿政府施政焦點由照顧本地市民變成「顧全大陸」;普羅市民中同樣有少年自殺,也有活在困苦邊緣的。有如路德的起點,他們不是要挑戰政權,而是要求當權者更具民本和關懷,可是卻遭受政權的打壓。路德時期的教會與帝國有意壓下改革的聲音,卻因多種原由使情況一發不可收拾。正如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所言:「不用理性來消除信徒的疑慮和爭端,而僅憑武力壓制,那就只能使教會和教皇成為敵人的笑柄,而使廣大基督徒感到痛心。」(90 條)可謂歷史留下無情的嘲諷。誠然,改革運動中不少因素並非路德所能控制,但路德能成能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卻多得掌權者的反動。今日香港的掌權者應當省察,如建制沒有改革自身的能力或容納温和的改革聲音,一如當年權傾天下的教會與帝國,最終都會被取締。掌權者應要明白連一個小修士(或今日的大學生)的辯論也容不下的話,將會遭更大的反撲。

今日,或許仍未太遲。

古華多羅
墨鏡外望,仍舊失落。

當馬丁路德遇見萬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