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華多羅

延續 ——約翰福音-25

約翰福音第四章記載耶穌與門徒經過撒馬利亞,並在雅各井旁與一個婦人進行了一場對話,相信兄姊對此故事已經耳熟能詳了。筆者以當中耶穌和門徒的對話,引申上帝恩典和信徒建立教會之間的關係。

一直以來,信徒和教會的關係有兩個極端的看法:一個是純粹物質的看法,教會只是云云眾多宗教團體之一,以信眾奉獻甚至自行經營業務支撐,且兼備若干社會和倫理功能。信眾是一名消費者,用奉獻買安慰,銀貨兩訖後,團體也不能要求信眾做些甚麼 (正如兄姊到超市購物後也不會為之清潔一樣),信眾還可以因服務不周而投訴。另一個看法是教會純粹由上帝恩典掌控,誰做得成功或失敗完全由恩典決定,信徒無從置喙,只能跟隨。故此信徒們大可「繞著雙手」甚麼也不做,還可以說自己有「信心」放手追隨基督,讓主帶領。

然而,這兩個看法也達到了同一個客觀效果,就是信徒們逃避了自身的責任,也不合聖經的教導。

今日信徒的處境像約翰福音第四章中的門徒,買食物回來,看到耶穌和婦人説話,因而改變了撒馬利亞人。耶穌用比喻解釋(四35-38),這情況有如農夫撒種、耕種、成熟到要召人收割。信徒如比喻中「收割的人已經得到工錢」(36節;《新漢語譯本》),是恩典的「伴工」(和今日散工相似)。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收聚穀物到永生,使撒種的人和收割的人一同喜樂」(36節)。分享與一同喜悅是「伴工」的責任,並非耕種者(施恩者只有上帝)。所有收割的成果並非努力的所致,「分享」才是教會這恩典團體的展現。故此,坊間一些「成功神學」宣傳多得就是神特別的恩典。在「伴工」的關係下,這個説法其實站不住腳。不是「信主就有恩典」,而是能信主本身已經是恩典,既不能被賺取,也不是由信所換取。

事實上,教會同時既是一個宗教團體,也是一個恩典的載具。一方面聖經教導教會是基督十架恩典的延續,執行上帝話語、聖禮,及以聖道改變人心;而同時教會有營運的需要,信徒活出由十架的新生命之時,負擔了共同建立教會之責。兄姊可能會問,既是恩典,為何仍需爭取?其實恩典從來沒有減少人的承擔,就如「伴工」仍要收割一樣。或許,在人的努力之後,誰得多誰得少是個奧秘,努力是個必要而非必需的條件,不能純粹以成敗論英雄。因此信徒要努力作工迎接未來,但又同時面對努力不等同於豐收的矛盾心情,始終撒種和耕種是上帝自己。

誠如祈克果所言,蘇格拉底和康德式相信有上帝,只是一個信念、一個意志和決斷、一個內在的信仰(在〈附言〉中稱之為宗教A),與生命不一定有直接關係。而基督教信仰卻不是這樣(在〈附言〉中稱之為宗教B),這種信仰連繫著人與上帝,而這種信仰本身已經是恩典。故此,教會就必然是十架救贖的延續,成就以生命聯繫上帝的信仰,使建立教會成為天職,把恩典分享出去。

古華多羅
墨鏡外望,仍舊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