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教會文字出版.png

筆者是在1980年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由於早已立志投身基督教文字事奉,同年七月便加入了台北發行的《校園雜誌》任編輯工作(那時還是未改版前小開本的月刊)。1982年,時值香港前途談判和草簽,筆者帶著結婚還未滿一年的妻子返港,在港、台兩地剛分家的道聲出版社擔任營業經理。但只工作了十二個月,便轉投學生福音工作,三年後全時間唸神學,繼而投入牧養學習。首間牧養堂會是信義會鴻恩堂,有三年半時間;繼而應邀出任信義宗神學院為首位華人院牧(三年),同期兼顧信義會道風山堂牧養(六年半)。

1995年起我在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當了大半年靈修主任。同年秋天,筆者被所屬教會調任道聲出版社主管工作(首三年仍兼顧道風山堂),至2000年底轉職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文字部擔任零售總監。2016年11月,筆者為《德慧文化十周年特刊》撰文題為「十載情緣」,內中提及德慧文化成立十年間前緣往事,以及她在逆境中的行進步履。這是筆者一個不算單純的事奉簡歷。

觀察所及,筆者深感無論是老牌教會出版社,或是福音機構出版單位,她們的成立和發展,都各有其優點和弱點,但關鍵總離不開眼界、人才和資金,華人教會出版史中不乏殷鑒。憑著一個清晰的信念,加上屬上帝特別重用的人,好些「黃金時代」便發生了,或十年、或廿載,江山代有人才出,自然也會有凋零、瓦解的時候!

然而,此地教會和福音機構出版事工在這三十多年來的變化,可說是空前驚人的!面對著兩岸三地政經社會劇烈變化,台灣在八零年代後期解嚴,教會出版事業茁壯成長,成為香港主要競爭對手和威脅,讓人艷羨。不過,長久以來教會出版社企盼內地龐大宗教市場開放,一直毫無進展,因著實施嚴控的國家政策而落空!此外,網絡和數碼化科技迅速發展,使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加上電子書湧現,衝擊著傳統印刷本書籍的出版。

粗略地說,香港教會出版事工的困難,歸納起來,包括:領導交棒問題;為發展或避險在海外多地設分會分社衍生管治難題;移民潮引發不少有經驗人才流失;出版方向由文編主導轉向企劃規劃;害怕積壓庫存而減少書籍出版數目和數量;由堂會或讀者主動選書閱讀變成市場導向;旗艦型書店出現改變了市場板塊;物業租值暴漲引發書店結業潮;出版資金投入不足致使行內惡性拖欠帳款嚴重。這是個極大、極難解的困局!

這些年我們最常聽見「讀書風氣低迷」,「書出版沒人買」,「出版電子書才有出路」等說法。近聞基督教出版聯會決定了把兩年一度的「金書獎頒獎典禮」延期一年舉行,原因是怕新書出版數目不足影響競爭的可觀性。筆者倒認為這些現象確實值得去留意,但我們更應該慎防部分可能只是偽裝了的假象,叫人害怕、膽怯,不敢去冒險和踐行理想,失去了書籍出版的方向和題材,忘卻以培訓和儲備業內人才為己任。

筆者常會用一些提問和行動來幫助自己,堅定對文字事工實踐的理想:

1.你有經常和廣泛地閱讀,掌握時事和時代脈搏嗎?

2.你知道現今出版的趨勢和話題嗎?你是否保持著常常閱讀中外好書的習慣?

3.在一些領域裡,你能充分認識當中的專業知識嗎?

4.誰是你的閱讀對象?如何去把你的讀者群串連起來?

5.你的讀者需要讀些甚麼?教會和信徒當前要些甚麼讀物?

6.你計劃如何去教育或影響讀者去閱讀這些書籍?

後現代世代文字閱讀,絕不會就是網絡信息和電子書。讀者所渴求的,是有意義、有價值、能耐久的內容,適切他的需要,解決他的難題,找著新亮光和新發現。這是你的出版品嗎?

*原文刊於《基督教週報》(2757期/2017年6月25日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