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華多羅
成功和失敗把人折騰,論到事奉都是一樣。雖則不少事奉工作很難量化,但「成敗」還是不能繞過的題目。究竟聖經有沒有教人處理成敗呢?
列王紀上十三章講述一個神人的故事。當以色列王耶羅波安設立邱壇使民眾陷入拜偶像的罪時,上帝派「神人(אִ֣ישׁ אֱלֹהִ֗ים)」宣告審判(王上十三2)。在他命令拿下神人時,有神蹟出現使他的手變枯,以證神人之言出自上帝,他也要求饒。然而經文也記載神人的橫死:因上帝要他不走原路回頭和不吃不喝。卻因一個老先知的謊言而破誡,使他暴屍荒野。
這個故事留下了很多問題:人應該如何評價神人的成敗?究竟為何神人的作工和跌倒並列?神人的失敗在於甚麼呢?在於他為動搖了嗎?經文沒有解釋。人們在面臨失敗時也會找尋找原因,會問:為何是我?是我錯嗎?是別人的不好嗎?等等⋯⋯
可幸聖經並沒有停下來。老先知死之前吩咐其子把他「葬在神人的墳墓裏」,表明神人的話「必定應驗」(王上十三31-32)。直到猶大末年的約西亞王年代進行一系列改革和宗教潔淨,耶羅波安的邱壇被焚燒並打碎成灰,「正如⋯⋯耶和華藉神人所宣告的話」(王下二十三16,《和合本修訂版》)。約西亞王也是從一塊碑文才得知神人對他的預言,故保存了神人的骸骨。由此可見,即使神人橫死,上帝還是按著所吩咐而行,他的職事沒有被廢。那麼,成敗之於神人還有沒有意義呢?
人要為何要面對失敗是個奧秘。個人成敗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基督徒常說「上帝沒有保證天色常藍」,但面臨失敗卻沒有準備和胸襟。好些人嘗試從心靈入手以求安慰或心靈的補償,但人總不是停在失敗受傷害中自暴自棄。真正能夠克服失敗和傷害的,只有放下失敗向前走,並把成敗都獻給上帝給衪使用。
聖經中另一個相似的例子是耶穌向彼得啟示其命運(約二十一19),使其啞口無言。試想彼得若果把生命停留在命運將臨之時,他會如何渡過此生?唯一解咒的方法,就是跟隨上帝走向苦難,他明白到,原來擁抱失敗的盡頭,就是上帝的懷抱,並以此勸勉「基督⋯⋯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二21)。人唯有把努力放在上帝的工作中,才能克服人對成敗的偏執。
—
古華多羅
墨鏡外望,仍舊失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