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文立牧師

星期天主日崇拜,仍然是大部分信徒最看重的信仰活動,所以也是最影響信徒靈命的地方。我嘗試在這裡列出十個最常見的通病,有一些雖然看似微小,但若能改進,一定會幫助信徒對崇拜和對上帝有更準確的認識。這十個通病,我懷疑是我們從聽到別人也這樣說而學回來的,可惜一知半解或主觀認為不錯,於是東施效顰「抄考」而用。
第一,最常見主席為牧師祈禱時,常常用「膏抹」這詞,如「膏抹牧師的口」或「膏抹牧師」。其實一般教會,都沒有特定的屬靈用詞,故不知其實「膏抹」是有其特別的某教會(宗派)運用的含意,加上我們又不知其解,只是感覺是屬靈字眼,於是不問其因而照用。我在這裡不作其解釋,我反而提議,不如實在的為牧師祈禱時,用既簡單又聽得明白的用語便可以了,如:「給牧師清晰的頭腦,把預備好的能清楚講解」,這既大方又實在,人人聽得明白。
第二,很多時候,領詩人員常說,「請琴給個音」或「請琴給我們最後一句」。想深一層,這是語病,應該是「司琴」或「彈琴的弟兄/姊姊」,因為琴自己是不會給個音的,若是會,是非常詭異的一件事。看似是很小的事,但崇拜每一個字都要小心,因為這都是一個教導。
第三,在崇拜中,最常聽到是「時候」這個詞,如「這是讀經的時候」、「收奉獻的時候」和「證道的時候」等等。這樣做,給會眾的感覺是把敬拜「斬件上碟」,成了不同的部分,彷彿沒有關連一般。最簡單的處理,可以這樣說:「讓我們繼續以奉獻敬拜上帝。」
第四,我不知為何常常聽到作領詩的或主席的,常常說:「讓我們用掌聲多謝神」或「用掌聲歸給神」(尤其是唱完詩歌一刻)。我不反對拍掌,但常見的只是用掌聲作情緒的攪作多於其屬靈意義。為何只在唱完詩歌時要用掌聲?若以掌聲多謝神是這麼重要,為甚麼很少聽到奉獻完後,我們要用掌聲多謝神?講道完後,我們要用掌聲多謝神?我更鼓勵大家,不如唱詩後,會眾有一小刻安靜,回想詩歌含意,而不必要常常用情緒來作工具。
第五,我相信,音樂不代表敬拜;敬拜不只是音樂。太多時候,我們會說: 「讓我們敬拜神。」其實是唱詩罷了。請緊記,我們已經是在敬拜中,不然,好像令人有錯覺,以為這才是敬拜。唱詩就是唱詩,英文中「歌頌」(singspiration)這個字詞是好的提醒。我們可以更準確的說:「讓我們用詩歌歌頌上帝。」
第六,在奉獻的時候,一定聽過以下說話:「奉獻時候,未信主的不必參與。」 我當然明白這是怕未信主的人對教會有誤會,以為是要他們的錢。但這句話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們不會說「現在是唱詩,未信主的不必參與」或「讓我們祈禱,未信主的不必參與。」最大方得體可以這樣說:「奉獻是回應神的愛,歡迎每一個參與。」
第七,當我每次聽到以下的提醒,我都會激動。這句說話是:「讓我們放下重擔來敬拜神。」這是教導人性格分裂,假若真是有重擔,是很困難地暫時放下,完了敬拜才重新擔上。我其實鼓勵人若有重擔,可以帶來一同在神面前敬拜,求神加力。我們可以說:「讓我們全人敬拜上帝,求主加能賜力。」
第八,「今天我不能敬拜,因為那篇講道實在太不濟了。」相信這句說話,我們非常熟悉吧!問題出在哪裡?我們認為聽道(或講道)就是敬拜的全部或最重要的中心。所以,整個敬拜其他的元素,根本是無關重要。難怪有人在講道時段才出現,完了便急急離開。
第九,「今天崇拜我沒有得著」,相信這也是常聽到的。問題出在哪裡?我們認為崇拜的好與壞皆視乎我有沒有得著,這是即食文化的影響。敬拜不必然是即時見果效的,是上帝在我們身上的長遠工作,況且,敬拜可以不是我們「得了甚麼」,也可以是我們為上帝「擺上甚麼」,更是我們「領會」耶穌的愛有幾多等等。
第十,我們一定見過很多會眾,在牧師未祝福前,已經離開了,彷彿「祝福」這個環節沒有甚麼大不了。其實,這才是敬拜的高潮,就是帶著從敬拜而來的領受,被差遣(帶著祝福)出去,以致餘下的一週生活,是帶著敬拜的生活見證上帝的大愛,而不是完了一個聚會。
—
楊文立牧師
生於香港,超過20年在加拿大牧會。現在是宣道會荃灣堂牧會。在加拿大神學院取得道學碩士,美國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教牧學博士。
April 18, 2017 at 7:25 pm
我很同悥作者的觀點,教會內的”術語” 不少,祈禱會上更甚,極少聽到有情感的禱告.很多牧者説話都有同一套抑揚,頗像同時受訓,語調一致.
同意很多信徒都把詩歌部分看成是敬拜的定義,除它以外,就不算是敬拜了.這方面,牧者要多解釋一下,
April 18, 2017 at 8:29 pm
第—,膏抹(这是聖經的用語)有什么不對,若灵恩或某些派别用了,就不能用嗎?
笫七,放下重擔專心—志去敬拜也没有不妥,不必改。
第五, 問題不在於用詞是歌颂或敬拜, 而是教導弟兄姊妹歌總是敬拜的一部分奉獻淨度也是敬拜的一部分,不宜把各部份分割。
April 18, 2017 at 10:31 pm
我不知這「十個通病」有多廣泛流行在一般的福音派教會, 特別是涉及一些「術語」(第一至第六項) ,但第七項及十項我都份外認同, 八和九項真常聽到會眾抱怨,但我覺話分兩頭說, 會眾有他們要改進的問題, 但畢竟一般教會崇拜以聖道作為中心, 講道亦佔最多時間, 假如信息實在強差人意, 不會說肢體, 自己作為牧者, 也覺得受不了! 我想傳道者對講壇的職事亦要認真和謙虛。
April 18, 2017 at 10:41 pm
我相信,筆者關於第一點的論述,並非要挑起有關『膏抹』這個字眼的判斷。筆者的用意是指出:如果使用『膏抹』這個用語,但不知其解、倒不如用更清晰、更能令會眾明白的方法表達或祈禱更好。其實是想提醒讀者避免在不明其意的情況下,端上屬靈用語,要謹慎而已。=)
April 18, 2017 at 11:59 pm
mostly會心微笑;不過如果要認真抽稱,大把嘢可以發表…
只comment一頭一尾:
我想聽下你點樣讀膏抹兩個字,呢十年嚟我聽過正音或者接近者可能不足十次…
另外,咪識得笑人,又唔識話自己先得㗎,咩叫很多會眾啫…
April 19, 2017 at 7:47 am
第十一,「求神祝福」。這是一個積非成是,十分嚴重的語病。
夫「祝」者,「祈」也、「願」也。「祝福」就是「祈願福氣臨到」的意思。「求神祝福」,就是「求神祈願福氣臨到」,這是對神的大不敬:難道神還須向另一個更高的神祈願嗎?
神只有「賜福」而絕無「祝福」。
另外,讀經後常聽說「求神祝福祂自己的話語」同樣荒謬絕倫。首先,神並不祝福;其次,即使退一步講「賜福」也解不通。神賜福的對象是人,也可以是其他活物包括動物甚至植物。但何謂「向話語賜福」?話語、宣言等等,又豈能接受什麼福,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April 19, 2017 at 11:06 pm
對於筆者的標題和內容,本人實在不敢苟同。有幾點觀點和用語其實並不如筆者所說普遍,甚至從未聽說過。其次是即或有些觀點並不完全正確,筆者的糾正亦有另外的偏頗,矯枉過正又是否良策?最後是文章的標題為"十個常見崇拜中的通病",未知筆者撰文的用意何在?是希望信徒能更合神心意地敬拜?希望信徒更投入敬拜?或是純粹在信仰範疇中找一些題材來議事論事一番?令我想起那個行淫的婦人快要被人治死時,耶穌問:有誰沒有犯過錯的就可以用石頭扔她。當然,如果讀者看到文章后能認同筆者的論述,固然是好,但假若讀者只感到筆者撰文旨在找出敬拜者眼中的樑木,沒有體諒本身用語的原意和出處,甚或連解釋也省掉就直接跳到結論,這編論述又是否有說服力,是否能叫讀者產生同理心?其實筆者何不改一改標題,用較溫婉的字眼,例如"探討十個崇拜中常見的現象",然後在論證時提出出處引典以加強說服力,最後將命令式的建議,改為開放式的提問,會否更容易令讀者接受,引發更多的反思呢?
April 21, 2017 at 12:12 pm
回應第三點,本人沒有因“常聽到「時候」這個詞, 而令我有“把敬拜「斬件上碟」”的感覺。我認為只是主席想重申在帶領敬拜時此刻的環節是甚麼而已。正如楊牧師在第六點所標示的,也用了“在奉獻的時候”。另外,有時是用“時間”多過用“時候”,如以下是“講道時間”,其實是想帶領信眾聚焦此刻的重點而已。
June 5, 2017 at 11:46 pm
回應第一點:有信徒認為牧師「口臭」,所以需要膏抹;回應第二點:這是誤會,禽與琴諧音;回應第三點: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談道,提到崇拜的問題,耶穌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可見耶穌很重視崇拜中的「時候」;回應第四點:筆者誤會了!拍掌是喚醒崇拜中倒頭大睡的教友;回應第五點:單用「唱詩」一詞不夠屬靈,還是用「敬拜」為佳;回應第六點:由於奉獻牽涉金錢,為免誤會,哪些是免費?哪些要收錢?說清楚較好,免得教會被誤作賊窩;回應第七點:只想說一句,有些人覺得返教會是重擔;回應第八點:講道佔最多的時間,你說重不重要?回應第九點:沒有得著是好的,聖經說要倒空自己,得了這麼多,然後又要倒空,極不環保;回應第十點:有些教友認為牧師「唔靈」,所以輕看這個祝福,一早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