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思/回應:陳培德牧師

sheep outside-01

我們要彼此關顧,好激發大家相愛、行善。不要放棄聚會,像某些人所習慣的那樣,反要彼此勸勉;既然見到那日子臨近,就更要這樣了。

(來十24-25,《新漢語譯本》)

曾經,我對「返教會」失去熱情。

大概十多年前,我十分投入教會生活,屬典型的「熱心事奉型」。不過,七年前完成神學課程後,轉到基督教機構工作,我被指為過分投入機構工作而忽略教會生活,同時感到教會不看重我在教會「門外」的事奉。我開始放下教會的事奉,只覺週一至週五(偶然週六、主日,以前工作的機構也會派我外出工作)也像返教會一樣,做著事奉工作,人已疲憊不堪,怎麼週末和主日不可歇歇?自此,我覺得減少事奉之後,某些弟兄姊妹(甚或牧者)開始疏遠我,有點感到可能自己沒有「用得著」之處。原來所謂「委身」的事奉不過是要把人推進單色枯槁的生活(生命)裡,當自己抽身離開那火熱的事奉現場時,方才發現,教會可能是一個教人以營營役役的方式來建立信仰的工場。 

漸漸地,我懶怠起來。我懶怠——甚少參加教會聚會,成為聖經中的「某些人」,教會中人大概以為我的信仰生活出了亂子,那時我也沒有刻意為我的處境「解畫」。同時,我起來——在那些沒有固定教會生活的日子,我開始思考「為甚麼要返教會」,那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某些人,為甚麼一定是信仰不正確的一群?甚至被視作陷於一種病態?或許,我在游離掙扎的經歷裡,可以更靠近上主,尋索信仰,沉思主道。 

婚後,我嘗試跟外子參加他的母會聚會,也轉到另一間公司工作。起初,我仍維持游離狀態。然而,過去一年,我開始參加崇拜。我感謝教會一位部分時間的傳道同工,她抽空聆聽我的故事,為我忙碌的文字事奉工作打氣,也給予支持和鼓勵,反而不在意我是否「返足教會」。我想起了《希伯來書》説道:「我們要彼此關顧,好激發大家相愛、行善。不要放棄聚會,像某些人……反要彼此勸勉……」經文中,「某些人」不是被「彼此關顧」、「大家相愛、行善」,以及「彼此勸勉」包圍著嗎?

 

百思
相信生命與文字結連。是故,以文字維生。

 


我的回應:

讀「百思」的分享文章「某些人」,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百思」坦誠分享她返教會的經歷,從以前的熱心事奉,到熱情失卻,懶怠起來,甚至停止聚會。筆者最樂見因有傳道同工肯花時間聆聽她的故事,漸漸讓她從游離狀態重回「正」軌。

其實,短短七、八年間,「百思」正經歷著人生好些重大改變,包括放下原有從事多年的專業工作,全時間讀神學、進機構擔任新職、結婚並成立家庭。但在在又有誰關心?有誰同行?更不幸地,因著種種原因她被教會中人邊緣化,功利地視她為「某些人」,不再被當作是上帝家裡的「同路人」。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近年為本地教會進行普查,發現堂會中青年一代流失(包括出走)顯著。蔡蔭強牧師在專文「香港教會健康問題」中指出,分析堂會造成信徒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依次包括:聚會內容不適切需要、未能幫助處理信仰疑惑、崇拜沉悶無啟廸、信徒搬家後不覺得需要找教會、同齡同背景的人少感到孤單、信仰教導內向保守、堂會不歡迎(表達字眼經筆者修改過)。這些雖不是全都與「百思」的經歷有直接關係,卻掩不了回歸將近二十年以來香港教會的窘態。面對政經社會環境急遽變遷,年輕一輩教牧和信徒領袖多還未能適應過來,遑論對信眾有適切牧養。

創立香柏嶺社區教會(Cedar Ridge Community Church的麥拉倫(Brian D. McLaren在著作《說故事的基督徒》中強調,「上帝喜歡說故事,整本聖經說的就是祂自己的故事……很可惜的是,有越來越多基督徒,不知道怎樣說故事……」「百思」的生命故事正是期待著牧者或好友來用心裝載,讓好聽的故事說動人,說得深刻! 

這期「教會觸角」主題是「圈外有羊」。我們希望能反映出不知打從何時開始,在教會建制外早已集結著不少信徒,有落單的,有三五成群的,他們也期待著被深度牧養。好叫教會中信徒出走或流失的現象得著解決!

*原文刊於《基督教週報》(2742 / 2017312)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