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永財
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在香港,基督徒勸人信福音時,十之八九都會強調:那決定很簡單,只需要接受耶穌做救主;還喜歡引述《羅馬書》十章9至10節:「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於是信仰便成了不用付代價的事情,甚至不用有甚麼要付出。
但耶穌和施洗約翰傳的福音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2,四17)。「悔改」二字實在可圈可點。我們傳的福音,最大問題就是淡化,甚至不要求悔改。結果是正如一位弟兄說,我們有無神論的神學教授和牧師;我的說法則是很多基督徒其實不信有審判,否則他們不敢那樣胡作非為。但無論怎樣說,我的結論都是,很多基督徒其實從來都不是基督徒,至少不是基督要求的那種信徒。
我覺得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除了強調信福音簡單容易外,還包括過分強調「藉信稱義」,有意無意貶低了行為的重要性。我做了三十多年基督徒,只聽過一位牧師在講道時強調信徒是按行為受審判,也只聽過一位屬靈長者提醒我們,每個行為都有後果,審判不一定要等到末日。這樣過分強調「藉信稱義」的結果是,我們選擇忽略某些經文,譬如耶穌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十一12)當然還有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至46節那個關於山羊和綿羊的比喻。我當然明白,強調「藉信稱義」,是為了避免讓人們以為救恩是自己賺得,也避免人們因為做得不夠好而惶惶不可終日。但很多時,我們做事都會矯枉過正,結果過猶不及。不強調悔改,不強調行為,結果是造就大批只想拿天國通行證的人,再加上那些成功神學、健康與財富福音、積極及可能思想,福音變成了正向心理學,有人稱為「幸福音」。
當然,我們也常常提及罪,但這往往只是口惠而實不至。因為我們只需要「認罪」,雖然我們的慣常說法是「認罪悔改」,但這裡的悔改只是點綴,實情是我們「回頭又錯偏不改」。認罪便得赦免,是上帝給我們莫大的恩典,但不幸的是,這恩典最容易被濫用。對此我想不到任何解決方法,除了不斷提醒自己,上帝不單慈愛,也是烈火。
關於福音,香港教會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很喜歡強調所謂「得救確據」。我們當然要確定自己得救,但這樣強調的吊詭之處是,我們彷彿用「口裡承認」和「心裡相信」來「賺得」自己的救恩,上帝的主權不知去了哪裡。我年青時犯過這個錯誤,幸好有成熟的姊妹提醒我,我得救與否的主權在上帝,我不能以此誇口。所以到現在我都不再說天堂留了一個位置給我。
前年我在租用的辦公室認識了一位算命先生。我問他有些人改命或改運,究竟是怎樣改的。他回答說,如果一個人的思想不改變,命和運都不能改,只能做些小修小補。我當然不是說我信算命,但他的話卻令我另有領悟。我明白,為甚麼信福音那麼難,因為悔改實際也很難,要好像中國人所說那樣「洗心革面」,而不是輕率地說一句「我相信耶穌就萬事大吉」。
當然,如果傳強調悔改的福音,成果一定不會好。但我要問的是:我們究竟是傳福音,還是傳銷福音?
我寫這些極其嚴厲的話,不是只想指摘別人,也不是要將多年以來待我不公不義的基督徒定罪,而是也要給自己提醒:我仍然需要神的恩典,我也要提防濫用神的恩典!
—
陳永財
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傳譯文學碩士,英國特許語言學會會士(FCIL),自由翻譯員。
February 20, 2020 at 5:07 pm
我覺得“做個好基督徒是難的”呢個標題會比較恰當。
February 22, 2020 at 12:00 pm
多数从基督家庭出身的基督徒传福音就像是在做传销,认为只需要你换品牌而已嘛,为什么就是那么困难,他们不能理解别人心里面的顾虑和挣扎,他们要的是业绩;反而是从其他宗教转换成基督信仰的人可以了解,因为其中牵涉到了人的背叛,这个环节没有解开,福音就很难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