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兆斌

022616ba81667a89c1ebb0096919575b

“Superficiality is the curse of our age.”——Richard J. Foster

信仰和神學的理解,跟在教會的體會是不能分割的——在剛過去的週末,我對此感受尤深。

上週六在「命途‧想像——基督徒青年商討日營」中擔任組長。我組組員圍繞政治這題目表達看法。在組裏商討的一個目標,是希望達到一點共識,然後將之落實於生活和教會的場景中。我組未能達到這目標,整個商討過程中,甚至瀰漫強烈的無奈與無力氣氛;然而,我同時覺得過程非常珍貴,因為組員提出的觀察、問題,刺激我們再思信仰和教會在今天香港的意義和價值。

一位組員提到,教會裏不少朋友認為一旦談及政治,就易起爭論,破壞關係,因為在今天的香港社會,有關政治的討論往往是二元劃分、非此即彼的:不是「黃絲」,就是「藍絲」;不是建制,就是非建制。信徒可以同聲同氣,但亦可能不共戴天,更可能是心存一份恐懼——「最後,不是說中立,就是說不要談政治話題,免得傷害關係。」一位組員說。

弔詭的是,這組員連同其他組員皆表達,與說這些話的信徒,往往只是 “hi-bye friend”、談的多是吃喝玩樂——說白一點,彼此只有很表面、很膚淺的關係。

於是,維繫關係成為避談政治的理由;但所維繫的,又只是表面得很的關係。

這樣的教會生活,人像浮游生物一樣,在人與人的關係的表層中漂浮——既進不到深層的海裏,又被海上猛烈的陽光暴曬。

我組組員的思考,被不同的社會現象刺激,他們很想跟教會裏的信徒討論一些很認真、很核心的問題;然而,他們又進不到彼此關係的深層裏

想要討論,還是想要關係?

或者,我們根本就不應把討論和關係對立——我們不可能跟教會裏所有人有深入的關係,但我們也不期望教會只存在膚淺的關係。如是這樣,我就要明白,討 / 爭論,本是真摯關係的試金石。

當我們願意建立真摯的關係,我們才會討論一些最核心、根本的問題;換另一角度說,當我們因一些核心、根本的問題而爭論,卻不因爭論而損害彼此的關係,那段關係,才是真摯的關係。

在今天的香港處境,教會其中一個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是甚麼?

人如果可以在教會群體中學會討 / 爭論,其實,他 / 她就是在學習與別人建立真摯的關係。

何兆斌
神學人,深信信仰與神學不可分割——生活需要神學,神學即生活。著有《神漂——本地神學札記10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