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然
走窄路、登聖山與基督徒密不可分, 可路途之遙、終點之遠又易叫人氣餒卻步。若是偶爾洩勁,我們或許該提醒自己,千里之行,終歸始於足下。
人要是真誠面對自己,皆得承認自己在神面前滿是瑕疵,當自省改進。(有些人滿足於所謂「天堂入場券」,這是不可理喻的,難道以色列人知道遲早要到迦南定居,就可在曠野為所欲為,把神置之腦後,生活得像沒神一樣嗎?)當然,人非出自餅模烤箱,眾人各異,你我瑕疵也不盡相同。有些瑕疵你有我無,有些則是我有你無。至於我們都有的瑕疵,有些你較我容易改善,有些則我花少許氣力便能拋開。
縱然你我如此相異,但我們都有同一召命,就是把自身神看為瑕疵之處統統去掉。這召命把人置於窄路之上、聖山之前,叫人不可自高自大、在神面前誇口。可是,這召命終點遙遠非常,誰能堅持走到底呢?
誰能堅持走到底,正在走的你和我哪知道?但怎樣堅持走下去,我們倒應想想。要去掉瑕疵,有些人厭卑近而騖高遠,劍指遙遙山頂,漠視周旁;過了些日子卻蹲坐某處,頹靡不振,口裏嘟囔說「哪有人能攀到那裏?」之類的話。失去幹勁的人,即使有輛到山頂的巴士駛到面前,也提不起腳登上。相反我們若從自己擅長對付的瑕疵著手,成功感會帶來幹勁,讓我們滿有鬥志對付其餘瑕疵,一步一步走下去。
有人或者說,基督徒已經重生,舊我老早給拋棄,一個人若非聖人便是假冒的基督徒,哪用甚麼一步步走?這樣的話可能是屬靈熾熱(或狂熱)的人的心聲,但似乎不必然是聖經和聖經作者的看法。
保羅寫信教導,諄諄不倦,封封信都寫下不少箴規諍言。他如此苦口婆心,大概在於知道許多基督徒不能一步登天,轉眼變成無瑕疵之人,只期望信中的豎橫點撇能叫人改變。若是基督徒只意味完美重生之人,那麼保羅的告誡便頓即顯得無謂。
至於有人說耶穌和尼哥底母的對話,正是基督徒與重生間關係的論證,我們可以看看約翰福音注釋書的說法再作定論。華倫 •卡特(Warren Carter)在其注釋書指出,耶穌與尼哥底母的對話中「重生」那個「重」字的深層意思,在於說明人的本源(屬神或屬魔鬼)是他能否見到神國的關鍵所在,而「再一次」只是「重」的字面意思。[1]換言之,這個「重」字是歧義字,尼哥底母以字面理解,誤會了耶穌意思。
當然,由你我生活經驗出發,硬說基督徒經已完美重生的確說不過去,即使與神相遇了,即使認信基督了,人登高還是須自卑,行遠還是須自邇。
—
[1]卡特在John: Storyteller, Interpreter, Evangelist提出「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的「重」字(ἄνωθεν,anōthen)是個歧義字(ambiguous word),有雙重意思:字面指「再一次」(again),隱喻指「由上而來」(from above),說明人的本源(origin)(p.112-113)。他引述另一學者研究指出在約翰福音,耶穌至少十八次運用歧義句(ambiguous statement)引起別人誤解(misunderstanding),以展示那些人誤會耶穌的主張和使命(p.114)。他亦提到「由上而來」這概念應與其對立概念「由下而來」(from below)並列理解,因為二元語言(dualistic language)是約翰福音一大特色(p.87),用以指向最重要的對立:屬神(belonging to God)抑或屬魔鬼(belonging to the devil)。當然,對約翰而言,雙方絕非勢均力敵,神的勝利毋庸置疑(p.89)。
—
黃偉然
一個平信徒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