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然

cf55440938d9bb86526ecec07d0428a8
溝通是甚麼?聽到這問題,你腦海大概浮起兩人對話的情景。顯然,溝通離不開對話,但我們必須弄清楚,對話不就等於溝通。兩人各自拋出些命題式的句子,這就是對話;但溝通涉及的除了是命題式的句子,更有句子背後的思維。

溝通牽涉思維,聽來就像癡人說夢,畢竟你我能聽到的就只有一句句的句子,而思維大抵不會發聲,我們想聽也聽不了。乍看之下,這似乎有理,但其實只要細心想想,我們便發現句子背後的思維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每當我們以命題式的句子表達感受或評價,那些句子都能以aRc的句式表達。a是指要談論的事物,c是指感受或評價,R表示對某人而言的引發關係;aRc的含義就是: a對說話者而言會引發c。以「隨地吐痰很噁心/ 很沒公德心」為例,句子完整的意思就是:「(隨地吐痰)(對我而言)(十分噁心)/ (是欠缺公德心的行為)。」

虛假的溝通

日常溝通中,也就是虛假的溝通中,聽到別人說「(隨地吐痰)(對我而言)(十分噁心)」,我們會由a (隨地吐痰) 出發,對a作「客觀」分析,看看對我而言a是否會引發c (十分噁心)。若是,我們便回應「同意」;若否,我們便以懷疑的語氣問道:「是嗎?」這溝通是虛假的,因為它涉及的只有命題式的句子,把句子背後的思維擱置不理。而從虛假溝通得出的同意也同樣虛假,因為這同意只是巧合的同意,不是經真正溝通得來的同意。(這不是說這「同意」毫無價值,而是說這同意與真正的溝通沒甚麼大關係。)

真正的溝通

真正的溝通不由a出發,卻由c出發。聽到「(隨地吐痰)(對我而言)(十分噁心)」,真正溝通的人會由「十分噁心」出發,想像「十分噁心」的感受,再由「隨地吐痰」中尋找會引發這感受的特質,從而理解為何別人覺得「(隨地吐痰)(對他而言)(十分噁心)」。

從c出發,我們就能把c當作視角觀看a,而a對說話者而言引發c的特質在此就呈現我們眼前。這樣,我們就能穿越命題式的句子,走到說話者的思維。

真正的溝通不等於互相認同

真正的溝通讓人看到對方思維,但人不因此就能互相認同。思維奠基於價值系統,看到對方思維,就同時看到對方價值系統某部分。當自己的價值系統遇見另一價值系統,兩系統的不同頓即顯明,距離感亦由此而生:越是相異的價值系統,「我的」價值系統便越感遙遠。

你或會問,當自己的價值系統遇見不一樣的價值系統,我們豈不會立刻對它作命題式的評價?是的,我們會對它作評價,但先於評價的是因遇見而生的距離感,所有隨後的評價都是在表達這距離感。即使是我們評價的語氣,也由這距離感決定。

真正的溝通中,我們看到對方的思維和價值系統某部分,同時感到對方之於我的距離感。距離之所以是距離,在於雙方有不能互相認同之處,無法走近。所以即使看清對方思維,人也不因此就能互相認同。

為何要真正溝通

既然看清對方思維,人也不能互相認同,那我們到底為何要費力真正溝通?原因有四:一,只有透過真正溝通看到對方思維,我們才不會執著於命題式句子中的一字一詞,不斷爭拗;二,我們明白到只表達立場,不重背後思維的溝通是虛假,是毫無意義的;三,真正的溝通救人脫離命題式句子的囚牢,因為在虛假的溝通中,人不斷圍繞命題式的句子提出新句子。即你的aRc會成為我的a’Rc’中的a’;而我的a’Rc’則會成為你的a’’Rc’’中的a’’。沒完沒了的句子形成囚牢,讓人不能走進對方思維去;四,只有藉著真正溝通,我們才能看清自己與對方思維的距離,也才能看清雙方有甚麼可以讓步,可以互相認同,以及有甚麼雙方此刻都不肯讓步,不能互相認同。惟有在真正的溝通中,雙方的刺才能原原本本、無遮無掩的顯露出來。

黃偉然
一個平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