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9789861985275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英國國教內部掀起了一場重大角力,主要是由原來掌權主張大公主義(Anglo-Catholics)的高階教會、主張出走獨立自主的自由教會,以及主張內部革新的福音信仰主義者三方互動和較勁。巴刻(JamesInnell Packer)可算是後者陣營的重要勇將。早在1958年,他還在布里斯托專門培訓傳道人的丁道爾學院(Tyndale Hall, Bristol) 擔任教席時,便應《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邀約,為該刊撰寫有關英倫三島基要主義者近況的文章,引發起他寫作出版成書的興趣。同年,他的處女作品《基要主義與神的道》(“Fundamentalism” and the Word of God)面世,惹來各方觸目。1961年,第二本著作《傳福音與神的主權》(Evangelism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面世,本書原是巴刻前一年在倫敦大學向學生講話的內容結集,使當時瀕臨解散的學生佈道隊得以重生,奠定了他成為公認的「改革福音信仰主義戰士」。巴刻最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是1973年出版的《認識神》(Knowing God),原著創刊頭十年便售出超過五十萬冊,二十年超過百萬冊的驕人成績。

新近出版中譯本的《全民神學家巴刻:從認識神到事奉神》(To Know and Serve God: A Biography of James I. Packer),便是巴刻首本中文版傳記,由英國神學家麥葛福(Alister McGrath)執筆,探勘這位當代福音派領航員巴刻高潮迭起的生命軌跡,為他委身於神學教育、教會牧養、關懷世界致意。原著初版於1977年,中譯本是根據1997年增訂版翻譯。

全書共分為十一章,計:第1章「學生時代,1926-1944」;第2章「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1944-1948」;第3章「倫敦:橡樹坡學院,1948-1949」;第4章 「牛津:威克里夫學院,1949-1952」;第5章「伯明罕:哈波恩聖約翰教會,1952-1954」;第6章「布里斯托:丁道爾學院,1955-1961」;第7章「牛津:雷蒂姆中心,1961-1970」;第8章「布里斯托:丁道爾學院,1970-1972」;第9章「布里斯托:三一學院,1972-1979」;第10章「卑詩省溫哥華:維真學院,1979-1996」;第11章「對於巴刻的評價」。書末並有三篇附錄:「恩師的教誨」、「巴刻的講課紀錄」和「巴刻的著作書目選集」。本書厚共446頁。

巴刻是加爾文神學的現代典範人物,麥葛福稱他為「最後一位清教徒」。巴刻認為有三種人能從清教徒的智慧獲益:浮躁的經驗論者;墨守成規的知識分子;忿忿不平的偏差者。清教徒則可提供對應的藥方:以神為中心的思想;強調知識也注重情感的信仰;以及基督徒生命深刻而實際的異象。《全民神學家巴刻》不但是巴刻的生平傳記,更是呈現英國聖公會現代歷史及二戰後福音派的發展史。包括兩件敏感且饒有趣味的事件:打擊凱錫克大會(Keswick Convention)、與鍾馬田(Martyn Lloyd-Jones)決裂,勾勒出本書具票房的回憶錄亮點,也映照出巴刻個人特質與思想路線。

要認識這位當代福音派思想全民神學家超過六十年的服事歷程,本書不容錯過。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