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vwlink_一切_output_cover_1C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歐洲大陸哲學思想界興起聖保羅研究熱潮,以有異於過往的姿態,讓保羅這個名字重臨神學、哲學、歷史及聖經研究,當中累積的思想潛能漸漸顯見於該世紀末。這股哲學研究思潮萌芽於猶太拉比陶貝斯(Jacob Taubes)的海德堡講座、天主教學者布勒東(Stanislas Breton)的一本小書,並以無神論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和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著作為第一個頂峰。他們以哲學和思想史為進路,對保羅思想重新發掘,藉著作在英美學術界帶來回響,在哲學、神學、宗教和歷史研究等領域裡打開跨學科對話和辯論,為當代思潮在猶太及基督教思想素材以外,提供全面的政治想像和能量。今日我要介紹的好書,是陳錦輝主編的論文集《一切──聖保羅與當代思潮》(Omnia Omnibus),搶鮮全面介紹這方面的發展。

本書書名「一切」兩字取自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向一切人,成為一切。」(Omnia Omnibus)保羅至今仍然撼動世人的地方,在於他不單要成為一切,且要成為一切人的奴隸。這個奇怪的使徒,一方面把一切人的生命,看得比他自己的更重;另一方面,又將一切人的生命,拿來作他自己不朽的冠冕。

《一切》全書共分為兩大部分共八章,由六位素有學養的華人學者陳錦輝、陳家富、駱穎佳、朱大成、張名揚、林子淳執筆,書厚336頁。第一部分「復活」,分別由陳錦輝撰寫〈大地之法的終末處:陶貝斯與施密特之間〉;陳家富介紹〈阿甘本的保羅主義:彌賽亞時間/生命〉;駱穎佳講述〈一個異中尋同的普世主義者:巴迪歐眼中的聖保羅〉;以及駱穎佳執筆寫〈作為克服法倒錯的神學家:齊澤克眼中的聖保羅〉。第二部分「星叢」,分別由朱大成論述〈法外作為常態與保羅常勝〉;張名揚撰述〈猶太辯論家保羅的激情與論證:利科對保羅的哲學解讀〉;林子淳介紹〈海德格生存論的基督教源頭:通過路德回到保羅的終末時刻〉;以及陳錦輝講解〈帕索里尼的極端形象:聖保羅的歷史想像〉。

本書關乎保羅的名字如何重臨當代:他何以是我們的同代人(our contemporary)?他如何與我們在時間裡並肩作戰(comrade of time)?這個探索的過程必須「徹底」(radical),但其目的卻不為回歸某個起源,或某個原封不變的保羅。這股保羅研究熱潮,令當代重新經驗了一種「原初」或「本源」的分裂:存有與行動、歷史與終末、律法與例外、帝國與民族、自然與造物、反動與忠誠⋯⋯保羅的名字就橫亙並切割於兩者之間,彷彿只有在諸界限處,我們才能夠重新偶遇這個人──一個全然陌生的保羅。亦只有在這意義下,談論「起源」才有意思。這個名為保羅的起源,並非時間線上某個不可折返的原點,而是偶發於當下、持續更新於當下的力量:一個埋於地層深處的震央、一場不斷令地貌漸次轉化甚至激烈變異的震動。

本書有兩個基礎的關懷:當代歐陸哲學如何為我們帶來嶄新的保羅想像?有關保羅的思想又如何介入當代政經及文化?本書一方面渴望向讀者展現一個或許陌生但不陌路的保羅,如何挑戰我們思考眼前世界的政治權力和生命操控;另一方面,將保羅視為一珍貴且共同的思想資源,以此與教會內外各種思想對壘和爭辯。無論你是信徒與否,保羅並不只是二千年前一個惹人爭議的偉大使徒,他在今天仍然是各路思想陣營的對手。而讀者將會發現,保羅甚至就是我們自己的對手——任何欲將保羅視為自己戰友的人,都必須先與他的思想角力到底。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