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maxresdefault

後現代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為載具,網路縱橫,是個實時流動通訊的時代。這資訊時代的閱讀想像是跳躍性、圖像性思考和片段性閱讀,加上「Google大神」幫助,讓人誤以為自己很有知識,讓人對閱讀失去耐性。閱讀早被宣判「無用」!

或說當今教育普及,全球識字人口大大增高,閱讀是最重要的門檻和階梯。惟當代教育制度主流仍崇尚考試甄別及精英主義,強以優勝劣敗決定高下,扼殺了莘莘學子的讀書興趣,無法享受和品味看書的真正樂趣。真相是,書本若變成了手段或工具,就會容易使人誤入歧途。所謂「歧途」,是指讀書的人一旦目的達成,就不願意再念書了,從此與書本完全絕緣,十分可惜!教會雖然扎根於社區,但從傳道牧者到信徒領袖,卻每以精英中產為骨幹,算是頗「成功」的專業人士,忙碌、無時間、家庭工作事奉繁重⋯⋯以上盡是些堂皇、體面的理由,總之以不愛閱讀者居多。信徒閱讀風氣如何,不難想像。

然而,世局迅速急變,若不是在平日便打下又廣又深的閱讀基礎,並作長久思考,實難於應對。如何選擇適合自己並能面對世代的書籍,是個大課題。筆者不想在此提出詳細書目或個人意見,只想就選擇圖書時,應考慮的幾方面稍作說明。坊間和學術專科書籍指引已有頗多,這裡只集中對信仰相關書籍解說。

首先,工具書或參考書的必要預備。像熟悉三五種中英文聖經譯本、聖經詞典、百科全書、經文彙篇、串珠聖經、難字讀音等基本工具,能有效幫助讀者化解閱讀聖經和相關信仰書籍時的困難,或提供線索。聖經本身是記述基督教信仰演進的文獻,橫跨歷史和文明數千年,一神信仰是其核心,像水中漣漪般向外延展。我們不能光靠向牧者提問解困,要學會自力生存之道。

其次,讀書目的也包含解決難題和追求新知。閱讀屬靈書籍可以先從個人靈性及生活需要來著手選擇。例如你近來對跟隨主做門徒感到十分氣餒,可多選些門徒生活相關的書來讀,看看別人如何化失敗為得勝。如果昨天剛與配偶吵架,那麼可選些基督教家庭、婚姻的書來看。如果近來事業或學業壓力沉重,沒有時間聚會和事奉,可以讀讀「如何分配時間」、「職場祭壇」等類的書。除了解決難題外,面對時代社會急劇變化,我們需要有系統和恆常地閱讀來尋求方向和指引。近年香港政治局勢急轉,找這方面的書來惡補一下,為所信的福音理順根基也是必需的。

第三種該念的書,是依個人興趣及嗜好而定,通常可以打發休閒時光,引發愉悅心境,調和情緒。小說、散文、詩作、默想材料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這些作品能讓讀者與現實世界之間保持一點時空差距,叫內心情感在特定的安全區裡得以舒懷、蓄養、呼應和想像空間。

還有一種是勵志作品。由於個人的經驗極為有限,單憑經驗去學習一切是不可能的。勵志作品包括個人見證、名人語錄、傳記、回憶錄等,可以成為真實事蹟例證,透過別人的生命閱歷來印證我們的理想與觀念,以生命影響生命,免於我們在漆黑中盲動徘徊。

有研究指出:西方幾百萬的傳統出版品中,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不需要讀者努力去分析整理。其中有只供娛樂或提供資料,讀者難於從中學到任何重要的知識。可以讓讀者學習閱讀並獲的啟發的作品,總數不超過幾千本,這類好書是作者的精心傑作,代表了作者對於人類的無窮盡的好奇,以及作者的洞見。這類書對讀者有嚴苛的要求,值得讀者去分析閱讀。一本值得再三重讀的好書,可以是根據讀者的感覺來決定,也可以是因應拓展心智和增進理解來決定。一本真正的好書,該是一本似乎跟著人心智成長的書,在你閱讀前它遠超你的能力之上,卻又是一本容易接近的作品,讓人讀來感受到自己不斷進步與提升。

到底什麼是值得閱讀的好書?愚見認為:1.能增進讀者閱讀技巧;2. 教導讀者有關世界和自己的知識;3. 能增進讀者心智成長;4. 能增進讀者對人、事、物和理念的理解;5. 能增進讀者對宇宙真諦的領悟。

*原文刊於鴻恩堂網頁(15/7/2016)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