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9789861985145

在現今資本主義世界中,土地往往被看作是可供買賣的商品、無生命的事物,可以任意取用或棄置;有時,土地被認為僅是一個自由的空間,有無限可能任人創造揮灑,不受任何歷史或傳統所局限。然而,二者都在反映了人類生活的「離地」窘境,製造出無數「失根」與「無家可歸」的漂泊心靈,也使土地遭受濫用與破壞。那麼,對於人與土地之間的破裂關係,聖經信仰到底可以作出怎樣的回答呢?今天我要介紹的好書,是著名舊約神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經典著作:《土地神學:從聖經信仰看土地的賞賜、應許和挑戰》(The Land: Place as Gift, Promise, and Challenge in Biblical Faith,主旨是「重新找回土地的故事,活出與土地連結的信仰」。原著初版於1977年,中譯本是根據2002年增修版本翻譯。

《土地神學》全書共分為十二章。依次是:第一章「土地:應許與問題」;第二章「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第三章「你一無所缺」;第四章「邊界反思」;第五章「從你弟兄中立一人」;第六章「因為你忘記我」;第七章「此向離地」;第八章「無人安慰」;第九章「為耶路撒冷火熱」;第十章「溫柔的人有福了」;第十一章「土地:豐產與公義」;第十二章「結論:詮釋學的反思」。書末附錄精選書目、經文及人名索引。中譯本較初版增加了「土地:豐產與公義」一章,補充初版面世後此主題之近代研究新議題,包括:女性與土地、性與經濟、圈地的權利、不可貪戀、玷污土地、土地管理。

作者從土地的角度,回溯了從舊約到新約的壯闊歷史發展,申明土地在聖經信仰當中所具備的歷史與群體面向,藉此界定土地的豐富神學意涵:「土地不是單純的空間場域,因為它不只是歷史的舞台,也是聆聽上帝話語的地方,更是立約的空間,是錯位的心靈不再流離,而能享有安慰,更新力量、追逐夢想的所在。」從聖經的角度來看,我們是不可能抽離土地來思考人的,人無法離開土地而生活;相反地,土地,應該是有故事的地方,是立約的上帝所賞賜給人類的禮物,不容人以貪婪之心據為己有或任意惡待。布魯格曼也同時提出「上帝、土地、妥拉」三者的匯聚,作為我們今日思考土地議題的依據。不論是面對普世人類與土地的疏離,或是土地正義等社會經濟議題,本書所展現的歷史縱橫、神學反思的深度,以及連結聖經文本與今日世界的嘗試,都是今日公共神學論述不可或缺的資源,幫助我們如何在身處的土地上見證聖經信仰的豐富。這本書也將更新我們的眼光,學習用上帝的角度來認識我們所生長的土地,與上帝一同看顧祂所賜下的地方,讓我們所居住的土地,真正成為有故事的地方、一個有上帝同在的所在。

作者現年83歲。他成長於德裔牧師家庭,早年先後在紐約聯合神學院(Th.D., 1961)和聖路易士大學(Ph.D., 1974)完成神學訓練;在伊甸神學院(1961-86)擔任舊約教授,其中196882年兼任教務長。1986年起轉任哥倫比亞神學院舊約講座教授,至本世紀初退休,一生著作超過六十種,中譯包括:《先知的想像》、《布氏舊約導論》、《讀舊約學禱告》、《聖經不陌生》、《約櫃流浪記》、《古代以色列的敬拜要點指南》等 ,著作內容論述風格充滿辯證,是公認舊約和修辭詮釋權威學者。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