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提到文化,一般人往往會認為要像梵谷燃燒生命作畫,像披頭四創作經典流行音樂,才是在創造文化。但可曾想過,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使用的語言,其實也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透過這些「平凡」事物,我們一次一次地參與在文化創造當中,形塑著世界的樣貌。現任《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雜誌執行編輯柯羅奇(Andy Crouch),本著媒體人對社會與生活的深入觀察,以及多年的研究思考,他發現:每個人都可以是文化創造者,其實正是聖經一再述說的故事。今天我要介紹的好書,是柯羅奇的中譯新著《創造文化:世界潮流中的福音新呼召》(Culture Making: Recovering Our Creative Calling),原著出版於2008年。
柯羅奇在書中興奮指出:從創世記開始,上帝就是一位「文化總監」,為人們勾勒出「文化生活」白皮書;整本舊約,是以色列人執行「文化工程」的全紀錄;到了新約,祂更差派自己的愛子耶穌,親自示範什麼是「文化創造」,挑戰當時最具權威的聖殿文化,以實際行動重組社會階層的文化界線,最後更透過復活所代表的盼望文化,勝過羅馬政權所代表的暴力文化。就是這些聖經故事,為我們指出了一條文化創造之路。原來,上帝呼召人們來追隨祂,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在這世界建立屬祂的文化。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創造文化的潛能,端看自己是否願意為主所用。
《創造文化》全書除導論和後記外,分從文化、福音和呼召三個視角談論主題。作者在自序中坦承:「創造文化是個充滿風險的事業。你一旦把文化產品射入世界,事情的走向便不再是你所能知曉的。說出版一本書就像把一個孩子生出來,已經是句陳腔濫調(而且似乎大多被男性作者所用)。我倒覺得這比較像是把小孩送進大學念書。你已經在這個屬於你的創造上投資了好幾年的生命,它也帶著你特有的印記和形像,但現在它要自己走進這個世界了。你緊張地等著,看它是會讓你(和其他人)高興還是失望,但從現在起,這些結果多數是在你的掌控之外的。」
柯羅奇曾在康乃爾大學研究古典文學,在波士頓大學神學院以最優等的成績取得神學碩士學位。他喜歡學生工作,在哈佛大學擔任基督徒團契校牧十年。他又曾擔任《再:生》季刊(re: generation quarterly)主編;自2003年轉任《今日基督教》雜誌執編。著作包括Playing God: Redeeming the Gift of Power (暫譯:《扮演上帝:贖回權力的禮物》)和Strong and Weak: Embracing a Life of Love, Risk and True Flourishing (暫譯:《剛強與軟弱:擁抱愛、冒險、真正昌盛的生命》)。文章常見於《華爾街日報》「最佳基督徒寫作」和「最佳屬靈寫作」專欄。他又參與影像和紀錄片製作,重視建構世界觀,透過實際行動,幫助年輕信徒開拓基督徒的文化視野。
他寫《創造文化》,是因為感到大多數的教會和信徒都忽略了文化在聖經故事以及福音裡的中心意義。為此,他特別強調「召命」(vocation),視之為「是福音的豐富向度」。他確信:「成為文化的創造者」是上帝對每一個人的呼召!就讓《創造文化》打開你我的視野,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帶著愛與盼望在文化中耕耘和創造,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祝福。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