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Screen Shot 2016-08-25 at 7.54.10 PM

「節制」是凡事不越位分、適可而止;在可能踰越範圍的事上,加以平衡和約束。《論語先進》記載,孔子教導學生「過猶不及」,做事若過了分就等於趕不上,需要節制來平衡。基督徒也是如此,要在相對的事情上辨色界限,知所抑制。

1992年,亨利克勞德(HenryCloud)和約翰湯森德(John Townsend)兩位臨床心理學家,出版了《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Boundarie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Take Control of Your Life)。該書其後被評選為1993ECPA年度金牌好書,前10年便售出將近百萬冊。

此書與1970年代杜布森(James Dobson)出版的劃時代性作品《管與教》(Dare to Discipline),有異曲同工之妙。

1970年的歐美,是嬉皮、反戰、反種族隔離、婦女解放、反政府的年代,在自由之風極端澎湃下,這位「愛家協會」(Focus on Family)的創辦人,卻提倡為人父母者,應對自由放任的教育理念保留戒心,要對孩子施行適當管教,這馬上得到西方信徒熱烈響應和支持。

克勞德和湯森德相信,基督徒若想要擁有一個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確的界線是很重要的。界線既是合乎聖經真理的,也是個人產權的分界線,指出人的權責與事物所屬,顯明自己與他人為不同個體的認知,從心理與靈性上,界限界定了每個個人是什麼、不是什麼。

沒有界線,或是越界,都會帶來個人人格上及人際關係上的混淆,亟需輔導和調理。

《過猶不及》一書從身體、心理、情緒和屬靈四個層面,探討界線對信徒生活的影響。為絕對放任的現代家庭倫理,以及隨便的愛與性關係,重新立定規範。這是人類邁向21世紀極其重要的課題。全書共分三部分:

  1. 什麼是界線。從一日沒有界線的生活開始,去尋找界線是什麼?找出有界線的問題,看界線是如何發展出來的,為界線定下10律,以及思考界線的迷思。
  2. 界線衝突。分別從家庭、朋友、配偶、子女、工作、自己和上帝進行多元探索。 
  3. 發展健全的界線。嘗試提出建設性意見,包括對界線的抗拒、如何評估界線的發展,以及回到由一日生活來檢視有界線與沒有界線的分野。

作者成書目的是要協助讀者,從界線如何表現在上帝的本性、宇宙的運行和祂子民的互動中,看清楚界線其實是深植於基督徒信仰之中。就某種程度而言,上帝子民在享受被賦與的特殊身分和無盡賞賜外,更該要學會知所節制。

Screen Shot 2016-08-25 at 7.54.04 PM多年來,兩人合作出版一系列為數不少的反潮流而行有關「立界線」的著作,總銷售量已超過四百萬冊。已出版的中文譯本包括:《為孩子立界線》(Boundaries with Kids, 1998)、《為婚姻立界線》(Boundaries in Marriage, 19992000ECPA年度金牌好書)、《為約會立界線》(Boundaries in Dating, 2000)、《為溝通立界線》(Boundaries Face to Face, 2003;原譯《界線對談》)、《為青少年立界線》(Boundaries with Youth, 2006)、《為工作立界線》(The One-Life Solution, 2008)、《為領導立界線》(Boundaries for Leaders, 2013)。

其實早在1991年,二人曾與卡德牧師(Dave Carder)、心理治療師韓斯年博士(Earl R. Henslin),和資深宣教士布麗斯女士(Alice Brawand)三人,一起合著《傷痛不代傳》(Secrets of Your Family Tree)。書中亦提及「立界線」和學習長大成人的主張,相信這是二人最早的中譯作品。

因著《過猶不及》一書出版走紅,出版社決定把克勞德在1990年出版的舊著When Your World Makes No Sense修訂發行,成為《改變帶來醫治》(Change that Heals, 1992)。書中克勞德也提出「立界線」的說法,成為二人後來連串系列著作的主導思想。

克勞德在1956年出生,畢業於南方循道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心理系,獲理學士榮譽學位;後到南加州的百奧拉大學(University of Biola)攻讀,獲文學碩士,至今仍是「鑽石王老五」。

湯森德則於1952年出生,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心理系,獲文學士榮譽學位;後於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攻讀神學課程,獲神學碩士,已婚,育有一子。

他們其後同在百奧拉大學羅茲密心理研究院(Rosemead Graduate School of Psychology)攻讀臨床心理學,是研究所同窗,同獲臨床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

*原文刊於《舉目》第79期(20168月)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