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諾
「壓抑死亡的生命,會導致生命的膚淺與冷漠。」——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
「未知死,焉知生?」(While you do not know death, how can you know about life?)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三件必須要做的事:走一趟生命旅程、做一次自我療癒、經歷一次死亡。」——鍾灼輝博士
「我死過,所以知道怎麼活。」——鍾灼輝博士
我因我的首部著作《令人噴飯的謝飯》而認識了不少朋友,真的做到以書會友。最近有朋友問我為甚麼我近年轉去寫有關人死後狀況這類香港較冷門題目,是否有厲鬼上身?確實有些東西上了我身,但不是厲鬼,而是莊百里牧師和申智賢小姐。
在三十年前(1986年),我參加了在加拿大多倫多某華人教會舉行的一個佈道會,講員是莊百里牧師。當晚他提到一本由一位美國著名心臟科醫生寫的《死:怎麼回事?》(又名《死門之外》)(Beyond Death Door),內容是關於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有人因重病或意外陷入瀕死邊緣。現代醫學的急救技術可以使他們從「死」裏「復活」。有「復活者」聲稱有意識「出竅」,見到醫護如何急救自己,或到了另一個「時空」,有機會回顧一生之餘,更遇到奇異經歷等等。
這是我首次聽到NDE這個奇異的題目,我有幸在當地的福音書室買了《死門之外》細讀。無奈那些年沒有互聯網,加上「世務」纏身(唸書、團契工作、暗戀教會裡的姊妹、玩樂等),無暇到圖書館找更多資料看,只好擱置興趣,在餘下的日子也慢慢忘記NDE這回奇事。

二十七年後的2013年8月,我有一天晚上看電視,看到一套名叫《49天》的韓劇,劇中的富家女申智賢因懷疑未婚夫和自己的好友有染,引致精神恍惚,最終導致車禍。她「死」後「靈魂」出竅,看到車禍現場的情況,也看到自己伏在軚盤上的身體。她的遭遇勾起我對NDE這問題的回憶[1],我上互聯網尋找有關NDE資料,驚覺過去的二十多年,原來世界各地有不少腦神經專家、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心臟醫生都做了許多有關NDE的研究。我手不釋「網」,務求了解NDE是甚麼一回事。
在NDE研究路程中,我發覺一般英語書籍有兩個問題:
一、有些作者十分注重理論(包括基督徒作者),他們用上超過一半篇幅討論很多NDE哲學甚至神學問題。他們較少參閱NDE個案,或基於個人一些學術信念而對某些個案視而不見。完全脫離現象的純理論爭拗,很難使我們真正了解世界。
二、有些作者(特別是基督徒作者)聲稱NDE能夠證明有天堂。他們的著作大多數銷量不錯,而讀者哪會管書本內容的質素如何。我認為銷量好的原因,是太多人渴望在天堂可以和逝去的親友重聚,所以每逢有這類書出版,他們就像叫化子吃死蟹──隻隻好,就像是整年未吃過好東西,甚麼吃進口中都讚好吃。香港基督徒甚至把有關NDE個案的電影當成傳福音工具[2],務求以最少的代價,叫人信耶穌。
在香港,除了直接翻譯外國NDE的書籍和文章外,絕少有做獨立自主的分析(溫偉耀博士的新書的其中一章,是僅有例子[3]),也不會搞甚麼研討會(外國教會舉辦NDE研討會是等閒事[4])。我希望盡點力,寫文章搞講座分析NDE,讓大家對NDE有較全面的理解。我也希望無論大家是否有宗教信仰,當我們自己或親友在遇見「勾魂使者」時,不用那麼不知所措、恐懼。
我正在惆悵在甚麼地方發表己見之際,幸得「有人寫字」[5]、「思道平台」[6] 和「死亡交響樂」[7] 這三個基督教網上平台對我有信心,深信我不會胡扯,讓我在他們的地方發放我對NDE的分析。
2015年8月,基道旗下的印象文字建議我深化在網上平台發放的NDE的分析,然後結集成書。我就這樣完成了我的第二部著作《死後可幹的事:瀕死經驗是甚麼一回事?》[8],寫書的後期感謝曾思瀚博士(Dr. Sam Tsang)的信任,為我的書寫回應文:瀕死經驗──保羅的人觀及終末論。
我也慶幸我的書被編在科普、通識之列,並非新紀元(New Age)。
《死後可幹的事:瀕死經驗是甚麼一回事?》的內容希望做到「老嫗能解」,無論是誰都能看得明白;與此同時,一個博士(假如不是買回來的)閱讀時,卻可以有一些得著、啟發。不同的讀者看完本書後自行分析,可以有不同的結論。
人的一生大多數要經歷生、老、病、死四個階段。在我們家中的小書架裡,和生活有關的書籍可以多不勝數,例如投資、語言、旅遊、飲食、心理、子女教育、人際關係、小說、星座命理、政經等等。至於老去和關於疾病的書籍,我們或許有少量,例如醫健、退休財務計劃等等;但偏偏在小書架裡找不到有關死亡的書籍。無論生活如何逼人,不要忘記「未知死,焉知生」。我們不需要自己經歷過死亡,只須知道他人如何死過復生,讀他們的故事,我們也許可以知道該怎樣活。盼我的新書可以填補小書架的這個空白(如果仍有空間的話)。
人口老化,成人紙尿片的銷量會漸漸超過嬰兒紙尿片。我預計有一天,在香港的各大書局內(不是一、兩家),除了我們常見的題目的書架外,更可以見到「死亡學」的書架,專門擺放和死亡有關的書籍,讓大家可以對死有更加全面認識和預備。死亡書架的題目會有臨終心理輔導、昏迷前的醫療指引、器官捐贈、安樂死的爭議[9]、如何寫遺書和遺囑等等;也可以包括瀕死經驗、迴光返照(Terminal lucidity)等看似超自然現象。
人不能逃避死亡,那天始終會來,還是早些有思想準備,人生才不會變得被動。古語有云:「置死地,而後快。」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越不怕談死,活得越快樂。華人怕談死亡是錯誤的,因為這會減少他們的快樂水平。盼我的新書能幫助讀者對死亡有更好的心理準備,以後的日子過得快樂些,深願大家福杯滿溢,益壽延年!
為了多謝你耐性的讀到這裡,送給你這首《49天》的插曲Can’t Let Go (Of You) (放心,不會上身)。
—
[1] 因一套韓劇引發追查NDE 是甚麼一回事,看似幼稚。可是哲學教授Michael Sudduth 也因一套電影而追查人死後是否仍有生命(他的結論是仍不知道)。也許這是赤子之心多於幼稚。
[2] 《真的有天堂》
[3]《今生‧來世》
[4]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Christian Perspective symposium
[5] 死後可幹的事(一)[2014年1月6日]
[6] 《死後可幹的事》專輯第二集「NDE 瀕死經驗」 (1)
[7]「死亡交響樂」講座系列:你死後可幹的事
[8] 《死後可幹的事:瀕死經驗是甚麼一回事?》
[9] 例如梁國棟先生所著的《我‧自主死亡》
—
施諾
《令人噴飯的謝飯》作者,半生人做過五生人的事:物理學家(1992 – 1998)、人壽保險代理(1999 – 2004)、作家(2011 – 2013)、大學講師 (2001 – 現在)、投機公司 (2000 – 現在)。雖然不能取得卓越成就 ,總算多姿多采地活過。只要一息尚存,繼續反思信仰、人生。盼後半生仍然有學習、進步、驚喜。
August 27, 2020 at 2:42 am
有没有这本书的完整电子版?买不到书啊,有请发我一份。
December 2, 2021 at 5:4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