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不知不覺,在追求「業績」與「成就」壓力下,倦怠,已成了現代人最常見的問題;不易入眠、體重減輕、食慾不振、頭痛、腸胃不適、憂鬱、抱怨無聊……凡此種種,身旁幾乎隨處可見。可惜的是,市面上琳瑯滿目與「倦怠」有關的書籍,多是急著開出處方,停滯在最表面層次裡。事實上,有愈來愈多學者發現,倦怠影響的層面既深且廣,除了心理學之外,倫理學、哲學、社會學、神學上,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若是忽略了這些層面,再好的解決方案,都難逃治標不治本的窘境。
今日我要介紹的好書,是山弗得(John A. Sanford)的中譯新著《突破服事倦怠》(Ministry Burnout)。作者兼具牧者、心理輔導員雙重身分,他意識到因著教會服事的特殊性,服事者所面對的「倦怠」景況,總比一般人還要嚴重。除非能更深挖掘其中緣由,找到根本的病徵,才有可能對症下藥,找到突破服事倦怠的路徑。服事不怕流淚,怕的是深陷倦怠而不願面對。這本書將幫助我們結合心理學、神學、靈修學、教牧學,以實用而創意的方式處理各種倦怠問題,拒絕讓生命陷入盲目的耗損中,進而重新找回充滿熱情的自己,得以繼續在服事當中榮神益人。山弗得深信:服事倦怠,也可以是生命更新契機!
全書共分十二章。計:第1章「服事倦怠:問題特殊」,講述教牧在事奉上所面對的九項特殊難題;第2章「問題是:事情永遠做不完」,分析教牧事情永遠做不完的因由;第3章「教牧同工空氣般的事奉」,坦承教牧有時無法看出事奉是否有任何成效;第4章「旋轉不止的輪子」,說明教牧工作其重複性;第5章「面對期待」,原來教牧經常要面對眾人的期待;第6章「人際關係帶給我們的幫助」,年復一年所服事的對象都是同一群人,人際關係豈容忽視;第7章「餵養靈魂」,由於所要事奉的對象都是有需要的人,因此教牧會特別耗費心力;第8章「自我中心的問題」,教牧服事的對象中,原來很多人來找他、來教會不是為了扎實的屬靈餵養,而是為了尋求「安慰劑」;第9章「我們呈現出來的面貌」,教牧很多時候必須倚靠他的「人格面貌」(persona)來做事,豈可不知道;第10章「以利亞的問題」,教牧可能會因為失敗而感到疲憊,開始了惡性循環;第11章「『疲憊的自我』所帶來的問題」,「疲憊的自我」牽涉的是一個人的整個「自我」累壞了;第12章「重新找到力量」,精神力量有可能會用盡,用盡之後就必須去尋找新的力量來源。
山弗得在1929年出生於新澤西州,時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父親三代都是傳道人。父母艾德・山弗得(Edgar L. Sanford)和安琪・山弗得(Agnes Sanford)都是經歷醫治和大復興的傳道人。他自己畢業於俄亥俄州的凱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主修哲學。之後踏上父輩的腳步,進入聖公會神學院(Episcopal Theological Seminary)接受造就,1955年按立為聖公會牧師。之後,他在蒙洛維亞(Monrovia)聖路加教區(St. Luke’s Parish)擔任助理牧師。歷任洛杉磯三一教會(Trinity Church)、聖地牙哥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為駐堂牧師。牧會十九年後,他正式向教會提出辭呈,憑累積閱讀和學習,轉變成為心理諮商師,直到退休。個人著作頗豐,已出版中譯著作有《你・我之間》(上智)。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