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培296_五旬節釋經

艾卓賢(Kenneth J. Archer)2004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五旬節釋經》(A Pentecostal Hermeneutic: Spirit, Scripture and Community)一書,此書中譯本新近面世,由前香港神召神學院院長楊子江博士筆譯。

五旬節信仰一般歸類為「福音派」中的一個子群,基本上被視作新教福音派傳統的一個延伸,連解經方法也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應與福音派學者相同。本書正是要論述初期五旬節釋經策略是合法和與別不同,卻又是基於本來的身分和解經作出表述。初期的解經方法受五旬節群體的身分影響,也就出現不同的釋經策略。本書旨在解釋早期五旬節信仰群體的身分,以及對產生意義的貢獻,同時又處理五旬節群體當下出現的一些釋經關注,為群體在廿一世紀提出一種當代的五旬節釋經策略。

本書副題是:聖靈、經典和信仰群體(Spirit, Scripture and Community),內容圍繞討論三者的關係。書中詳盡解說五旬節信仰的釋經歷史,及與自由派和基要派的異同,並且指出為何五旬節信仰群體在釋經上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作者也透過解說和應用現代詮釋學的不同原則,說明五旬節釋經的重要性。作者對於早期五旬節詮釋的學術研究和實例,仔細推敲,然後找來釋經濾鏡,尤其是五旬節群體的事工核心信念,以瞭解五旬節故事和身分,以及意義的形成。當下五旬節釋經學趨向構建一種與別不同的五旬節釋經。艾卓賢提倡一種聖經文本、五旬節群體,以及聖靈的三方協商來獲取意義。對於符號語言學、敘事分析,以及讀者回應批判法,見解精闢獨到,為醉心五旬節釋經,以及對當下信仰和實踐意義的人士,提供重要範例。

《五旬節釋經》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定義五旬節主義:一門變化多端和弔詭的功夫」,主要著眼說明五旬節主義作為一種類現代運動,乃是對現代主義的自由主義和現代主義新教終止論的說法的一次屬靈和社會性抗辯。第二章「範式轉移:早期五旬節人士的釋經語境」,討論早期五旬節運動的釋經背景,以及近世基要主義和自由主義不同群組的釋經習慣之爭,冀能開闢第三條路來回應這些範式轉移,以持守聖潔生活來培育五旬節信仰釋經的一片沃土。第三章「早期五旬節信仰聖經詮釋」,簡介五旬節信仰人士初期如何借助於衞斯理和凱錫克聖潔主義的解經方法。第四章「五旬節故事:釋經過濾器」,道出五旬節信仰的釋經法與別不同的因由所在,就是採用了聖經閱讀法之獨特敘事傳統,指出其中之核心敘事信念(Central Narrative Convictions)與五旬節故事的關係。第五章「當下五旬節釋經的一些關注」,聚焦於當下五旬節人士對於一些釋經議題的討論,從而認識五旬節群體在這些對話中出現了兩個重要立場之異同。第六章「一項當代五旬節釋經策略」,學習嚴守早期五旬節身分和釋經的習慣。第七章「結論和貢獻」。

艾卓賢自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美國神召會按立牧師。曾任田納西州克里夫蘭市神的教會神學院副教授,現任佛羅里達州利蘭市東南大學神學及五旬節信仰研究教授,富勒神學院客席講師。歷任五旬節研究學會會長及執行委員,神學期刊編輯。已婚並育兩子。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