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然
若說現實是我們生活的舞臺,那麼想像就是跳出舞臺的第一步。我們對現實不滿,構想另類將來,這就是想像。想像不同於空想,空想憑空而生,想像植根現實。一個想像若抵抗主流文化、引導人看見神更新世界的應許、既批判又激勵,便是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說的「先知式的想像」。
遊走現實想像間,或者說,遊走現實和先知式的想像間,我們一直受現實和想像兩端拉扯,身陷一種無法擺脫的張力。這張力一方面給予人動力,讓人把想像打造成現實,另一方面則透過把想像打造成現實這過程,消磨人動力,所以想像若久久未能實現,人便容易灰心失意。
現實牢固,甚難改變,事與願違,無力感襲來。放棄揮舞勝利旗幟,人頹喪,不再想像。受現實打擊,頹喪的人再無熱情想像另類將來;接受現實如其所是,他放棄改變可能。頹喪是陣厚厚濃霧,身在其中白茫茫一片,盼望沒了,方向沒了,只剩一副行屍走肉,一個木偶,遭名為「現實」的木偶師任意擺佈,身不由己。頹喪逐漸侵蝕我們,侵蝕每一段筋絡,侵蝕每一根骨子。偶然站起來伸伸懶腰,砰聲墮下,才發現身體再無力支撐自己。
攤在地上,眼前伸來一雙手,是同路人的手。看見頹喪的你,身邊信徒總會鼓勵你,為你打氣,或是大篇道理,說個天南地北來叫你重拾熱情,又或者以身作則,展示熱情可貴,「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
同路人的鼓勵固然珍貴,但有其能亦有其不能。別人的鼓勵能呼喚你重拾熱情,但至多也只能呼喚你重拾熱情。它不能直接把熱情丟給你,相反它充其量是把響亮呼聲,對你心裏幾近磨滅的熱情大聲呼喊。原因顯然易見,別人不能替你選擇重拾熱情,因為選擇必須由自我作出,無人能替你選擇,也無人能替你背負必須選擇這重擔和選擇後換來的重擔﹙即使你把選擇的責任推給人,也不過是因為你選擇把選擇的責任推給人﹚。這雙手就在眼前,你必須選擇是否拉着這雙手再站起來。
唸到這裏,能請你回頭看看嗎?信仰路上,你先知式的想像可能不少,但現實阻撓肯定更多,你有漸漸變得麻木、頹喪、熱情全失嗎?過往先知式的想像有否退位給合乎現實的小心計算?你還有那份想像的熱情嗎?
選擇想像一個有熱情去想像的自我,突破那個失去想像熱情的自己;突破現實,重新想像!這是我對你心裏熱情的呼喊。
—
黃偉然
平信徒, 渴望成為人的人, 在茫然失所中決斷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