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講壇對華人教會而言,具有神聖而獨特的位置。一方面,宣講對基督教信仰的承傳,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耶穌基督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宣講者,而宣講對初期教會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從彼得、保羅等使徒身上,更是具體活現。另一方面,由於華人傳統對「教化」的推崇,故講壇的宣講職事,更被蓋上一層神聖的帷幕。從來沒有人會否定「聖道」與「宣道者」間的密切關係,但華人教會對後者,多少又賦予某種神聖的意義(屬靈權柄)。我們該如何持平地看待「聖道」與「宣講者」的關係?宣講者僅僅是改教傳統宣稱的毫不重要的「器皿」,還是像華人教會屬靈傳統視之為領受聖諭的「神人」?孫寶玲牧師在他新近出版的著作《21世紀聖經講道學》裡有很精闢的教導。
全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共四章,分別是:第1章「宣講者:背負與見證聖道的生命──反思與凝視」,思考宣講者的身分是什麼?第2章「宣講者:背負與見證聖道的生命──凝視與憧憬」,思考宣講者如何扮演天國與人間的橋樑?第3章「聖經、群體、宣講」,勾劃出宣講者的角色,就是宣講者個人與其所屬的群體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第4章「講章:步驟、形式與設計」,詳細講解從釋經到講章的步驟。第二部分共十五章,是作者按釋經到講章步驟的十五篇講章範文,作具體註腳,為讀者剖白一篇講章是如何煉成的故事。這對宣講的學習與實踐,無疑發掘豐富的寶藏,或是進入一次從釋經到講章的導賞之旅,富意義和價值。
儘管宣講在華人教會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教會和神學院相應投放的資源,卻是不成比例地稀少。普遍牧者傳道關心的,就是起點和終點之間的路標指示牌──講章的形式和方法。本書為華人教會界開啟更深邃細緻的視角,重新看待宣講以及宣講者的職分。書中提出「聖經講道學」(Biblical Preaching),鼓勵宣講者緊扣於聖經脈絡、幽微世事及永恆盼望來建構講章,並提供預備講章的實際步驟。作者在字裡行間梳理著「宣講」一事,使宣講者不得不再一次思想:宣講者必須始於對自我恰如其分的了解,進而成為神對時代發聲的器皿,成為會眾向神發出呼求的引信。作者以細膩而充滿後勁的文字,挾著深厚的釋經、神學及講道學基礎,但放下釋經方法的形式或套路,提出「聖經宣講」的概念,嘗試重新演繹經文,並深刻地洞見會眾的心靈,使道與人相會。本書勾劃出宣講者的角色,為建構宣講神學,提供了既貫連於傳統,又跨越視野,並與群體對話的啟發與思考。凡有分講台宣講者,本書不容錯過!
作者孫寶玲牧師,出身於50年代的香港深井的基層社會,先後從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理學士、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道學碩士,再到美國南方浸信會神學院完成哲學博士,目前為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集牧師、教授、神學院院長、作家一身,敢於提及人如何面對自己的黑暗面。著作包括:《約翰福音文學註釋》、《道可道──約翰福音中的宣講和神學》、《聖經、詮釋、宣講──當代宣講學的理論和實踐》、《義道》、《棧道》、《逆道》、《寓道》(以上四福音品讀系列)、《啟示錄──萬主之主》、《逆轉人生的上帝之子──路加福音析讀》、《此時此道》、《是他是你也是我》等。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