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已經有一段很長時期,中外基督教堂會都很看重「教會增長」。教牧長執努力尋求不同的增長方法,期能見效。近年喜見終於有人大聲疾呼,提醒教會在追求增長的同時,不要忽略自身健康的發展。這次我要介紹的好書,是李察遜(Ronald W. Richardson)新近出版的中譯著作《共建健康教會:以家庭系統理論處理教會衝突》(Creating a Healthier Church: Family Systems Theory, Leadership, and Congregational Life)。英文原著出版於1996年;中譯本厚245頁。
作者李察遜早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英國文學系(1962年);後轉赴普林斯頓神學院完成道學碩士課程(1966年)。再十年後,他從紐約市Colgate Rochester Crozer Divinity School完成博士學位(1976年)。多年來,他從事堂會牧養、專業輔導和教學工作。如今,他是美國長老教會的退休牧師,北岸輔導中心(the North Shore Counseling Center)前任臨床治療總監,與妻子Lois定居於溫哥華市西區。個人著作頗豐。
《共建健康教會》一書是以精神科醫生梅利.博域(Murray 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為根據,剖析隱藏在教會中的情緒系統,甚具創意。書中以兩所教會發生似乎一樣的情況,因著教會中領袖和信徒以不同方法處理,產生出截然不同結果為引子,啟發領袖在高焦慮的危機處境下,如何有效地減低自我防衞機制,如何在愛中學習集體承擔和合一的態度,從而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領導風格和羣體文化。
全書共十三章,分別是:第一章「引言──好教會發生壞事」,簡介本書內容、對象和理論基礎。第二章「比眼見複雜的教會會眾」;第三章「甚麼導致系統失衡?」;第四章「眾人中的一人」;第五章「親密、疏離,與教會會眾」;第六章「教會領導的愚昧與智慧」;第七章「比反應有更大含意的反應活動」;第八章「教會會眾生活的四種功能風格」;第九章「教會會眾中的三角關係」;第十章「教會出現嚴重問題的徵兆」;第十一章「出生次序與領導風格」;第十二章「評估你教會會眾的情緒系統」,以及第十三章「成為更佳領袖」。
誠如李察遜在書中說:「在系統模型中,大家認定人與人之間是有連繫的,惟有在人際關係的處境中,才能完全理解各人。沒有人的生活或行為是孤立的,大家都受彼此的行為影響。」通過家庭系統理論,作者讓教牧讀者明白牧養堂會的困難往往不是出於堂會,而是教牧自身。作者致力幫助牧者看清各人內心的獨特性格和處事方式,從而增進在堂會中的領導能力,有效處理堂會內外的紛爭和衝突。華人教會向來重視「關係」,卻鮮人在牧養上作正向應用。本書是培訓教會領袖、牧關輔導員和機構上佳教材,不可或缺。我推薦!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