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2308_1

未知死,焉知生?唯有認識死亡的樣貌,才能認識生命的奧秘。死亡在華人的圈子裡是不受歡迎的。華人文化忌諱談死,對死亡缺乏全面的理解,以致害怕談論死亡。甚至在教會中,「信心」、「得勝」、「復興」、「醫治」、「幸福」、「平安」等主題,都比「死亡」還受歡迎。然而,避談死亡不僅反映了人們不知如何而活,活著時也只追求生命最終能夠「壽終正寢」或是「安詳而逝」,缺乏對生命應有樣貌的理解。

《死亡神學》一書是魏連嶽博士的近著,厚528頁。本書不故作高深,把主題講解得深入淺出,趣味盎然,可讀性很高。全書共分為四部。第一部「導論」有二章:第1章「想『死』」;第2章「死亡的定義與死亡現象的論述」。第二部「死亡歷史與四個死亡」分四章:第3章「死亡的起源:亞當之死與眾人之死」;第4章「死亡的歷史時刻與最關鍵的死人:基督之死」;第5章「死亡(歷史)中的悖論:在基督裡的永生」;第6章「死亡的未來:死亡之死與死亡歷史的終」。第三部「死人神學與死亡倫理學」計四章:第7章「死人神學:陰間、地獄、煉獄與居間之境」;第8章「自殺:當生的恐懼勝過死的可怕」;第9章「死刑:偽正義的救贖論」;第10章「當死亡倫理遇見信仰:亞伯拉罕弒子獻祭的倫理學問題」。第四部「死亡聖禮與死亡教育」共六章:第11章「死亡聖禮:追思禮拜的意義與範例」;第12章「基督教死亡教育:面對死亡的智慧與力量」;第13章「未得善終的基督徒:世界不配擁有的人」;第14章「嬰兒之死:論嬰孩死後的終局」;第15章「論『死亡密使』:疾病中的信仰力量與盼望」;第16章「苦難神學:指引苦難心靈至可安歇的水邊」。結語:「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另加上附錄一篇:「簡論哲學與其他宗教的死亡觀」。出版社還找來四人「鋼鐵陣容」來寫推薦序,分別是陳尚仁院長:「對死亡問題的回答」、龐君華院長:「深具教牧關懷的死亡神學」、李建儒博士:「凝視死亡──頌讚生命」和曾慶豹教授:「死亡喚起了……」。

作者認為,若我們不認識死亡,就無法認識生命。他毫不避諱地帶領讀者探究死亡的各樣主題,以獨到的解經視角探詢死亡的歷史:從舊約中回溯死亡的起源、亞當夏娃犯罪後的效應,死亡因而掌控了全人類,然而新約中基督透過死亡,終結死亡,帶來救贖,賜下永生。透過基督教死亡神學中「死亡歷史」所呈現的死亡真理,死亡在終末時會被徹底終結,藉此給予面對此有生命的每一位,擁有面對死亡的盼望。面對極其複雜、包羅萬象的死亡議題,作者另從倫理學來探討自殺、死刑、亞伯拉罕獻以撒等等生與死的錯綜辯證,呼籲唯有教會看重死亡教育,透過死亡聖禮來彰顯死亡的真理,才是真正參與福音,傳遞福音。本書提供了基督信仰對死亡應有的願景,凡樂意思索死亡的讀者,都能認識死亡真理,以致不再懼怕死亡,並在面對死亡時,活出生命、頌讚生命,成為永生國度的見證人。

作者魏連嶽,早年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台灣神學院神學系系主任,主要講授教會歷史和教父學。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